? 通勤、做家事,【下載】Podcast 《健康問良醫》,讓您健康輕鬆聽 ❗
很多人以為自己年輕、身體沒感覺不適,就對健檢報告上的「紅字」視而不見,其中最容易被忽略的就是膽固醇異常。根據統計,台灣每四人就有一人有高血脂問題,許多人直到做健檢、抽血檢查時才驚覺膽固醇指數早已飆高!
事實上,膽固醇異常可能是動脈硬化與心血管疾病的早期警訊!以下就由振興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石光中,教大家如何解讀健檢報告,看懂「好壞膽固醇」的意義,並從飲食、運動與藥物三管齊下,自然無痛地控制膽固醇,守住血管健康。
血管塞住的元凶是壞膽固醇!先搞懂好壞怎麼分
膽固醇不是通通不好,其實有分「壞的低密度膽固醇(LDL)」與「好的高密度膽固醇(HDL)」。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會把肝臟中的膽固醇送到身體各處,容易沉積在血管,,引發慢性發炎反應,最終導致血管硬化或阻塞,是動脈粥狀硬化與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之一;而好的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則像清道夫,負責將多餘的膽固醇帶回肝臟代謝,具有保護心血管的功能。
健檢報告紅字不用怕,看懂4個關鍵指標
台灣民眾健檢風氣盛行,但不少人即便看到報告出現紅字,卻仍認為「身體沒不舒服就沒事」,往往忽略了潛在健康警訊。石醫師提醒,解讀血脂檢驗報告要注意以下4個數值:
-
總膽固醇:建議低於 175 mg/dL
-
壞膽固醇(LDL):目標低於 100 mg/dL
-
好膽固醇(HDL):男性高於 40、女性高於 50 mg/dL
- 三酸甘油脂(TG):建議低於 150 mg/dL
若超出標準範圍,即便暫時沒有不適症狀,也不代表風險不存在,許多病人都是累積多年紅字才驚覺問題嚴重。因此,定期檢查與及早管理才是防患未然的關鍵。
不同族群,膽固醇控制標準也不同
過去大家認為「好膽固醇越高越好」,但石醫師指出,對亞洲人來說,先天體質讓高密度脂蛋白(好膽固醇)偏低是常態,只要數值達標即可,並不需過度追求過高的數字,反而是「壞的膽固醇」才是真正應該被嚴格控制的指標。至於壞膽固醇,標準則因人而異:
- 一般人:建議低於 100
- 糖尿病患、高風險族群:目標值低於 70
- 有心血管病史者:需控制在 55 以下
有些年輕女性體型纖細,卻有膽固醇偏高問題,往往與基因遺傳有關,而非飲食油膩所致。
想提升好膽固醇?持續有氧運動
「有沒有什麼食物可以補好膽固醇?」是門診常見問題,但石光中醫師指出,目前唯一被證實能有效提升好膽固醇的方法就是「有氧運動」。正確做法是規律運動,每週累積150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例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石醫師建議:「每週累積至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例如快走、游泳、騎腳踏車等,可以分次完成,效果一樣好。」
小魚乾、XO醬都是地雷!高膽固醇食物要注意
當我們談到膽固醇過高,多數人會直覺聯想到油膩飲食,但蛋黃、蟹黃、魚卵、烏魚子、內臟類(肝、腦等)以及紅肉類等高風險食材,都是高膽固醇代表。
另外,不少家長愛給孩子補鈣,常餵食小魚乾、吻仔魚、XO醬等食材,雖富含鈣質卻同樣含高膽固醇,應適量攝取。而生蠔、蛤蜊等海鮮,也屬膽固醇地雷。石醫師提醒,均衡攝取才是王道,了解哪些是高風險食物,有助於日常飲食做出更好的選擇。
Q.一天可以吃幾顆蛋?
若以每日攝取量不超過200毫克為原則,小顆蛋黃就含約250毫克膽固醇,大顆的甚至可達300毫克,光吃一顆蛋就已經過量。建議膽固醇偏高者一天最多攝取「半顆蛋黃」,且要留意其他飲食來源是否也含有膽固醇,否則總攝取量仍易破表。
降膽固醇不能只靠吃!必要時仍需靠藥物輔助
有些民眾不想吃藥,選擇靠運動與飲食改善,但對高風險族群來說,這樣可能不夠快、也不夠穩定。石醫師說,目前降膽固醇藥物效果明確,只要按時服用,大多能將壞膽固醇控制在100以下,副作用低,「但問題在於病人不一定肯乖乖吃。」當生活方式無法有效控制指數時,正確用藥反而是避免心血管事件的關鍵。
膽固醇異常雖然不痛不癢,卻可能悄悄侵蝕你的血管健康。定期健檢、看懂報告、調整生活,才是預防中風與心肌梗塞的關鍵,別再以為「等有症狀再看醫生」就來得及。
延伸閱讀
膽固醇正常值多少?過高會怎樣?改善膽固醇過高5類食物要少吃
「醫生,我的膽固醇總超標,是不是飲食太油膩?」北聯醫:要降膽固醇,你反而更該「吃油」!
Omega-9含量「東方橄欖油」排第一!抗發炎、降膽固醇...怎麼吃最有幫助?攝取量馬上看
石光中 醫師
現職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學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學士
國防醫學院醫學科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
台北榮民總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三軍總醫院代謝症候群防治中心主任
三軍總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
三軍總醫院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國軍桃園總醫院門診部主任
國軍桃園總醫院新陳代謝科主任
國軍桃園總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
東引野戰醫院主治醫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新陳代謝科總醫師
台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住院醫師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勻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