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是人體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存在於血液、肌肉與細胞之中。它最知名的功能,是構成血紅素(Hemoglobin)的關鍵成分,負責將氧氣從肺部運送到全身。然而鐵的功能遠不只如此,它對大腦與神經系統同樣至關重要。在現代社會,壓力與情緒問題似乎成了無可避免的日常。有些人總是煩躁易怒,長期情緒低落、精神萎靡。許多人將原因歸咎於心理壓力、家庭困擾或職場不順,卻忽略了某些情緒反應,其實可能源自於營養素的失衡,尤其是人體極為重要的鐵質。
高雄秀傳醫院家庭醫學科主任吳宗穎認為缺鐵性貧血因為血液身體的有效容積不足,所以它會促使心臟加快跳動造成心悸,那一個人如果常常處在心悸的狀態下,他情緒就比較呈現焦慮 緊張 不安。北榮情緒精準醫療中心主任李正達教授指出一旦有缺鐵的情況,這些的單胺的合成呢 就會相對的減少或者是不足,那因而呢,也會造成像是情緒上面的不穩定,憂鬱或者是人不安的現象。也可能造成像是正腎上腺素,以及多巴胺不足的疲勞,沒有動力人容易分心,甚至有些人呢會出現失眠,或者是不寧腿的一個症狀。
不少人一想到缺鐵,就會覺得是缺鐵性貧血,確實會造成生活困擾和健康影響。事實上東元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姜惠珊接受TVBS專訪指出,缺鐵啊還有另外一個影響,就是會影響壓力的調適,因為壓力的荷爾蒙,就是可體松它在合成的時候,是需要鐵這個元素的,當身上鐵不夠的時候,要合成這個壓力荷爾蒙,可體松沒辦法足夠的時候,那可能就會造成面對壓力的調適會有些困難,那進而就會造成情緒會有比較多的起伏,所以壓力的狀況下,其實跟鐵是有相關的。
北榮情緒精準醫療中心主任李正達教授表示研究顯示缺鐵 ,其實跟情緒低落以及部分的失眠的症狀呢,有高度的關聯性!臨床上我們在高危險的族群,像是月經有問題的女性,或者是有開過腸胃道手術的一些個案,我們可能呢會加驗,血中的血紅素以及血鐵蛋白,那假設呢一旦有不足呢?會建議個案能夠飲食來做補充,例如呢能夠多攝取一些肉類,或者是部分的豆類,或者是蔬菜。那如果真的不足的話,也會建議個案呢 補充鐵劑。
若在補充鐵的時候像是茶 咖啡 乳製品,就要稍微避開時間食用,除了鐵之外,最好一個禮拜,能攝取兩次以上多穀物食物,醫師建議這類原型的食物,可以幫助情緒比較穩定,自然面對壓力,就會比較能夠得心應手,建議一個禮拜,做兩次以上有氧運動。
東元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姜惠珊進一步表示,每次希望能夠持續30分鐘以上,因為有氧運動可以幫助我們身體去生成天然的腦內啡,那這個部分,能夠有效的去釋放壓力,讓我們能夠比較能夠調適面對壓力的部分,另外就是睡眠要充足,每天希望建議能夠睡至少要六個小時以上。竹山秀傳醫院婦產科主任 張裕昌表示對情緒穩定有幫助的一些營養素,比較富含這些營養素的食物可以多吃鎂 Omega-3、維他命B群、跟維他命D ,這些比較富含這些食物的,可以多攝取一點。
成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 張維紘表示 Omega-3脂肪酸具有抗發炎作用,能夠改善憂鬱症狀、維持大腦健康。台灣已經有數篇相關的研究指出,Omega-3脂肪酸對於憂鬱症、一些嚴重的精神疾病,以及小孩的過動症,都有一些改善的狀況。那例如深海魚油、核桃、亞麻籽,都是良好的食物來源。
因此當一個人頻頻陷入焦躁、憤怒、注意力難以集中,可能直覺認為自己個性不好、壓力太大,但事實上,這也可能是身體缺鐵,醫師提醒鐵質影響的不只是紅血球,更牽動著大腦與情緒,絕對不可輕忽!
延伸閱讀:
【本文由《TVBS新聞網》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