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台北報導
新北市立殯儀館,簡稱「板殯」,因位於板橋區而得名。自1985年啟用以來,已緊鄰板橋新海里及周邊社區逾40年。這座殯儀館肩負大台北地區重要的殯葬服務功能,隨著城市發展與人口變遷,逐漸成為地方社區難以忽視的「鄰避設施」,居民長年承受噪音、交通、環境衛生等多重壓力,卻又無法輕易擺脫與它的共存關係,因在可見未來,尚無拆遷可能。
新北市人口規模全台最大,死亡人口逐年增加,台灣又已邁入超高齡社會,板殯的服務量能早已逼近極限。根據官方資料,目前殯儀館每年禮廳總量能約1萬3600餘廳,旺季時已不敷使用,冰櫃容量則預計2031年即將達到上限,近年甚至出現冰櫃滿載、需調度遺體至他館的情形。這些數據凸顯板殯現有設施不僅老舊,且空間與服務量能逐漸無法滿足需求,對於新海里居民而言,這不只是數字,更是日常生活的壓力來源。
新海里與殯儀館相鄰40年,合法殯葬業者近80家,黑數更無法估計。居民長期承受環境與生活品質的犧牲,噪音、送葬隊伍、交通堵塞、空氣污染等問題層出不窮。新海里里長宋靜庭直言:「我們新海里與殯儀館和殯葬設施緊緊相鄰40年,過去我們所承受的犧牲,有誰願意真正去理解?我們有權利追求更好的生活,我們拒絕一再地被忽略與犧牲。」
搬遷、重建、優化:多年拉鋸的政策「難選題」
面對服務量能即將飽和的現實,新北市府與地方社區討論過多種方案,包括搬遷、增設第二殯儀館、原地重建或優化等。搬遷方案雖然呼聲高,但涉及用地取得困難、遷建作業費時、山坡地建蔽率低、需另闢聯外道路及其他複雜問題,始終難有定論。
原地優化則成為相對可行的選項,市府強調,規劃現代化、立體化的殯葬設施已具急迫性與必要性,優化方案包括增設禮廳、多功能室、停車位及冰櫃,並改善交通動線、設置隔音與綠美化設施,減輕對周邊住戶影響。
相關政策討論多年,地方民意卻高度分歧。部分居民堅持遷移是唯一選項,反對任何形式的原地重建、擴建或優化;有居民則認為,若搬遷不可行,應儘速提出具體優化方案,改善現有環境。這種兩極化的民意,使得每一次說明會都充滿火藥味,甚至爆發衝突,社區內部矛盾與壓力日益升高,如今甚至被利用來衍生罷免里長案。
好消息!回饋金提高 新海里民6月爽領1000元
在這樣的困境下,現任新海里長宋靜庭不畏懼罷免威脅,仍選擇積極作為,她上任後主動向市府爭取回饋金,並將現有回饋金逐年提高至今年每戶1000元,強調回饋金應反映受影響程度,並以現金發放確保公平。她也推動危老都更、改善環境衛生、加強社區服務,並建立群組,讓里民能即時掌握資訊、參與討論。
宋靜庭表示:「其他里或許無法體會我們的苦,甚至認為回饋金發放,我們是『小里』就不該發得比『大里』還多,但我想說,如果可能的話,我們寧可不要回饋金,只求能換來一個更健康、更安靜的生活環境。」
然而,宋靜庭積極推動優化與社區補償政策,卻也成為部分居民發動罷免的理由。反對派認為,宋里長的連署書促使市府啟動優化規劃,甚至將板殯未遷責任全歸咎於她,並發動罷免行動。
宋靜庭則強調,自己從未要求市府擴建板殯,而是在市府明確無法承諾遷移的前提下,才提出「重建」建議,並爭取還給里民原先承諾的公園綠地、送葬隊伍不得再進入住宅區等配套。她直言,「若一時無法拆遷,又依照罷團意思不優化、重建,難道要在那邊爛掉?造成新海里更大問題。」
宋靜庭一再重申,里長僅有「陳情權」,重大政策決策權在市府與市長,罷免理由多為個人臆測與惡意捏造,並已提起刑事告訴。
板橋殯儀館40年來的共存困境,是台灣都會區「不受歡迎設施」治理的縮影。居民與政策如何共存,仍在拉鋸中,隨著人口高齡化、服務量能壓力日益嚴峻,未來無論搬遷、重建或優化,都必須在社區共識、政策規劃與居民權益之間尋求平衡。新海里居民的心聲與里長的努力,正是這場拉鋸戰中最真實的歷史註腳。
照片來源:CNEWS匯流新聞網記者邱璽臣攝、民政局提供、劉美芳議員辦公室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板殯困局5-2】回饋金喬不攏爆摩擦 里長透露:有人把預算挪作他用
【板殯困局5-3】罷免風暴惡意謠言滿天飛 宋靜庭提刑事告訴反擊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