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任張家銘日前發文,指出罹患大腸癌並非完全是紅肉的錯,而是腸道菌把紅肉代謝成「壞東西」。張家銘醫師表示,真正決定健康風險的,往往不是肉本身,而是身體裡的代謝環境,尤其腸道菌相和基因型態,還會增加癌症風險,「這才是紅肉的風險,因人而異的關鍵所在」。
「為什麼紅肉吃太多會不好?」張家銘醫師說,這是門診時最常遇到的問題,面對有較高心血管疾病或大腸癌風險的病患,紅肉攝取量務必控制。張家銘醫師認為,在現代營養醫學觀念裡,不再詢問「這個能不能吃?」而是問,「吃進去的東西到了體內,會變成什麼?它會被誰代謝?又會留下什麼痕跡?」
張家銘醫師以紅肉舉例,從營養角度來看,紅肉含有高品質蛋白、鐵、鋅和維生素B群,是必要的營養來源,因此真正的問題不在紅肉本身,而是腸道菌。張家銘醫師提到,每人吃紅肉後,產生的TMAO(三甲胺-N-氧化物)差很多,根據研究指出,TMAO會提高血管發炎反應、加速膽固醇沉積與血管硬化,甚至影響心肌結構,引發心室功能重塑和舒張功能障礙,或是增加癌症風險。
張家銘醫師補充,不同人的腸道裡,是否含「gbu基因叢」細菌,將直接決定TMA的產量。同時也建議,吃肉時請把肉當「配角」、纖維變成「主角」,如牛肉片夾在滿滿芝麻菜、蘋果片、全麥吐司裡;或把滷牛腱切薄片,搭配燙青花菜與紫米飯,或用一小杯綠茶、無糖優格收尾,將讓腸道菌能維持平衡、不過度製造TMA。
延伸閱讀:
太陰化忌恐海嘯、地震!命理師警告「8時段勿出國」:千萬別搭船
9度性侵國小男童產子重判17年6月 桃園女師被媒體追問反應曝
【本文由《TVBS新聞網》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