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否曾停下來深思過,我們的成長環境如何塑造了我們的人格特質以及情緒反應?在諮商心理師林萃芬的著作《從習慣洞察人心》(時報出版)中,她透露了一個家庭內部的微妙真相:父母的關係和家庭氣氛的溫度,都會對孩子的情緒習慣和人格特質產生深遠影響。舉例來說,如果一個家庭中,爭吵和衝突成為日常,而且這些紛爭總是圍繞著金錢問題展開,這種情況可能會導致孩子的憂鬱情緒,甚至可能培養出他們反社會的行為習慣。
▲ Melody結束長達17年婚姻、Makiyo結束1年2個月婚姻。(圖 / 翻攝Makiyo new
川島茉樹代臉書、Melody時尚媽咪臉書)
、
爸媽的冷戰,孩子的心靈失溫
持續不斷的家庭衝突,無論是言語爭執或是肢體暴力,都可能讓孩子在跟兄弟姊妹、同學朋友互動的時候有較多敵對、侵略的狀況。還有經常處於爸媽婚姻衝突中的孩子,也很容易出現調適不良的狀況,像是陷入沮喪、焦慮的情緒中,或是有外顯的行為問題,同時也會降低行為的成熟度,無形中更減損了親子關係的品質。
親情的裂縫孩子的情緒迷途,行為的無言抗議
另一個常見的狀況是,如果爸媽離異的過程中引發大量的衝突與情緒風暴,孩子在情緒上比較容易感受到焦慮、憤怒或是沮喪,人生的旅途中較容易陷入憂鬱、孤單、無助、羞辱、自貶、罪惡感中。在情感上則容易產生矛盾、被忽略的感受。在行為上會不知何去何從,有的孩子會出現逃避行為,也有可能會變得愛發牢騷、愛反抗,對人沒有禮貌,或是對父母無言的抗議。
離婚過程降低對孩子的衝擊
當父母處在敵對和衝突的關係中,如果又分開居住兩地,會讓孩子有「夾在中間」的感覺,讓孩子處於高度壓力不僅很容易導致孩子適應不良,更會造成心靈創傷。所以,即使察覺雙方個性不合,不得不離婚,最好還是透過婚姻諮商的歷程和平理性的分開。
雙親的分裂,愛是不變;家庭重塑,責任的宣言
離婚後雖然夫妻關係結束,但父母關係仍持續合作,想要降低對孩子的心理衝擊,最重要的是雙方都以孩子的需求為中心,清楚而堅定的讓孩子了解:「爸爸媽媽對你的愛不會改變。」「愛的保證」能夠讓孩子放心:「爸爸媽媽不會因為分開,而忽略、減少對你的愛,我們依然會在你的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如果孩子認為是自己造成爸媽離婚的,更需要讓孩子知道:「不是因為你的關係。」可以說明:「爸爸媽媽有努力過,可是有些地方無法克服,才會選擇分開。」
降低變動,兒童焦慮減;透明溝通,信任度直升
由於父母離婚後孩子需要調適的地方實在太多了,所以,爸爸媽媽最好討論出一個讓孩子經歷最少變動的方案,倘若離婚後孩子要跟著轉變生活環境、主要照顧者、轉學離開原本的同學老師,讓孩子同時經歷多重失落的事物,就可能超過孩子心靈的負荷範圍。盡可能讓孩子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變動,不確定感會引發高度焦慮,清楚明白每個變動,有助於孩子降低焦慮感。有些爸爸或媽媽為了降低自己的罪惡感,會想要隱瞞父母離婚的事實,這種做法很容易讓孩子遭受二度傷害,破壞對人的信任感。
爸媽離婚後要觀察孩子的適應狀況
父母的離異對年齡較小的孩子影響顯著,可能導致他們產生痛苦情緒,甚至有罪惡感,誤認為自己是導致離婚的原因。對於個性較執拗的孩子,這種衝擊更為強烈,可能表現出反覆無常的行為,導致需要更長時間調適。即使孩子理解離婚的原因,且情緒並不十分痛苦,父母仍需持續觀察他們的適應狀況,包括情緒壓力、隱藏的心理創傷、情感表達能力、青春期學習困難或心理困擾,以及對未來婚姻的危機意識。
本文節錄:【從習慣洞察人心:學會識人術,解決人際關係的所有煩惱】一書
作者簡介
林萃芬
擁有專業諮商心理師的證書,多年來推廣心理學不遺餘力,除了「洞察人心」系列書籍獲得數十萬讀者的熱烈迴響外,更為企業界量身設計「員工心理諮商與輔導」、「員工心理健康管理師」的課程,協助企業界提振員工的自我效能。為什麼她可以橫跨企業界與心理諮商界?事實上她曾經擔任文化及服務業顧問近十年,她表示,這是個心理學時代,人與人的接觸越來越短暫,如果缺乏辨別他人意圖的讀心技巧,不僅人際溝通常會面臨尷尬挫折,更會導致生涯發展錯失良機。有鑒於此,她致力於融合各個心理諮商學派的精華,活用於生活、人際、工作,輕鬆掌握人際優勢。
現任:諮商心理師公會全聯會媒體公關主任、「中華人事主管協會」講師、「松德精神科診所」諮商心理師、「聯合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東吳大學兼任講師
著作:鍛鍊心理肌力:15項心理鍛鍊,擺脫那些職場與人際間的控制、害怕、停滯、危機與焦慮
林萃芬諮商心理師的生活EQ樂園 www.fannyeq.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