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罹患憂鬱症,很容易被誤判為「青春期的小鬧鬧」。
憂鬱症不是病,只是心情不好而已?
醫學研究證實,憂鬱症與腦神經運作不良有關,憂鬱症是大腦真的生病了。
文字/鄭育容 攝影/陳弘岱
少年不識愁滋味,為賦新詞強說愁。青春的樣貌,時而充滿活力,時而多愁善感,雖然外表逐漸像個成人,內心與思想則仍在尚未確立的摸索階段。在一般經濟無虞的家庭,既不愁吃穿,家長也不強加學業壓力,多半會認為「小孩子無憂無慮,有什麼好愁?」可偏偏,那個「耍脾氣」、「搞憂鬱」難搞的小屁孩,可能真的生病了。
來到校園,十七歲的曜明(化名)是籃球隊隊長,又是成績名列前茅的資優生,身材高挑、長相帥氣直逼韓星宋仲基,臉上常掛著迷人的笑容。在一切如常的日子裡,老師同學開始覺得曜明不太一樣了,尤其是要發考卷的時候,他會異常的藉故走出教室,連校隊訓練都開始因身體不適而缺席。對於父母的關心,曜明只說身體不舒服,懶洋洋的開始關在房間裡。一天,曜明實在被問得煩了,他把門一甩,就上床睡了一整天。爸爸媽媽雖然吃驚,但彼此有默契的認為這就是時下的小屁孩,青春期的副作用作祟。
正常的孩子,表現失常容易被關注,但,原本就行為就比較我行我素的孩子,若出現不符社會期待和規矩的行為,更可能因此被視為壞學生,而沒人在意了。
不同於成年憂鬱症患者的典型病徵,青少年憂鬱症是容易誤判的疾病,常被誤以為是「青春期的小鬧鬧」,或者被視為搞怪吸引人注意的「伎倆」。再加上課業壓力沉重,孩子逃避上學,在家與父母溝通不良,常常產生摩擦,就可能被貼上抗壓性不足的「草莓族」負面標籤。
憂鬱症是大腦生病了
很多人認為,憂鬱症不是病,只是一種心理狀態,就是心情不好而已。事實上,醫學研究發現,憂鬱症與腦神經運作不良有關,例如腦中的血清素、多巴胺、正腎上腺素等神經傳導物質間不平衡,可能就是致病的主因,其實憂鬱症是大腦生病了。
青少年發生憂鬱症的原因,包括生物因素、體質遺傳、生活壓力事件,以及青少年本身的心理因素。身體各器官的疾病也可能造成憂鬱症,例如腦部疾病、內分泌疾病、感染症、免疫疾病、腫瘤等疾病常併發憂鬱症。青春期的少男少女,體內賀爾蒙改變,也可能促發憂鬱症。成人憂鬱症當中,產後憂鬱、更年期憂鬱、老年憂鬱,都可被理解賀爾蒙與憂鬱症的關係,但是,青少年憂鬱症卻常被忽略青春期生理變化對心理健康的衝擊。
「過去,我們太強調可以靠意志控制情緒,例如情緒管理。卻不知道,其實是大腦的運作控制了我們。」衛福部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任陳質采醫師表示,近幾年腦神經的研究,使我們得以解開過去未知的人體奧祕,情緒控制牽涉了先天與後天複雜的因素,環環相扣,並非可以單純靠人的意志力控制自如的。
高壓力是整個社會的結構性問題,大人往往感覺自己承受了許多壓力,卻相對忽視孩子們所感受到的,甚至未成熟的兒童與青少年是「有苦說不出」,說不出自己承受了哪些壓力,只感覺到渾身不對勁。
「憂鬱」成為一種大環境的整體氣氛,但是「憂鬱症」需要專業的醫療評估才能鑑定。專業醫師指出,憂鬱症無法普查,其盛行率是採抽樣調查的方式推估全體的疾病狀態,國外研究出重度憂鬱症的盛行率約為二%到五%,臺灣也大抵如此。坊間的憂鬱情緒篩檢,是透過簡易的情緒量表,提供初步的自我檢測,讓大眾對心理狀態有所覺察,做為就醫求診的依據。
憂鬱症年輕化 病況百變
隨著社會對憂鬱症的認識增進,憂鬱症也某種程度去汙名化;心理不適的人,比較「勇於」到醫院求診,憂鬱症年輕化因而浮上檯面。三軍總醫院精神醫學部主任葉啟斌醫師表示,「從門診接觸到的病人來看,青少年因憂鬱困擾來求診的,比以前增加三成。以前幾乎都是課業壓力繁重的國、高中學生,現在則有小學四、五年級的小孩子。」
「如果只去批判青少年外顯行為的好壞,會以為是叛逆搞怪不學好,憂鬱症問題的本質被忽略,治療方向就會偏差了。」葉啟斌提醒,兒童與青少年的憂鬱症面貌百變,可能是情緒低落,凡事失去興趣、病懨懨;也可能出現暴力傾向,像是與別人對抗,有外顯的反叛或破壞行為;也可能吸毒拉K、參加幫派。憂鬱症的孩子,甚至可能懼學,幾乎放棄學業;有的轉而從虛擬世界中尋求認同與發洩,女生可能因網路交友而陷入濫交。
不過,也不要對憂鬱症過度緊張!臺北市聯合醫院松德院區青少年精神科總醫師蔣立德表示,適應不良與輕度憂鬱,是青少年精神門診常見的診斷結果,重度憂鬱症比例不高。經過心理輔導與適當的藥物治療,憂鬱症是可以治癒的,甚至可以連患者本身都感覺不出來自己生過病。
早期治療 憂鬱症可以痊癒
醫學研究顯示,女生患憂鬱症為男生的兩倍。蔣立德表示,除了賀爾蒙的影響外,女生心思較細膩,情緒較為敏感,尤其容易受人際關係的困擾,而引發憂鬱情緒。而青春期的孩子渴望獨立,想對外發展,容易和家長產生摩擦,也是造成負面情緒擴張的主因之一。年紀較小的國小學童,常見憂鬱症的原因除遺傳因素外,也常與不當教養有關。
除了家庭是發掘孩子情緒是否異常的第一道關卡,學校的老師和同學,也是及時發現孩子可能過度憂鬱的關鍵助手。新北市立海山高中校長徐美鈴表示,每個學校多少都有憂鬱症的孩子,佔總數的比例不高,但確實感覺有逐年增加的趨勢。據觀察,有憂鬱症的孩子多半有家族遺傳病史;另有部分孩子是因為從小承受太多壓力緣故。有的是家庭環境不錯,父母屬高社經地位,小孩從小表現優異、自我要求高,面對壓力的失常表現,常被認為是一時無法適應。
新北市政府教育局社工總督導陳香君指出,「會叫的孩子,能覺察自己不對勁,具病識感,容易救。看起來好像沒問題,都不出聲的孩子,反而可能是黑數。在外人眼中屬於人生勝利組的孩子,家庭環境好,成績與日常表現好,多半較不易被發現有憂鬱症傾向,甚至連他自己也無法接受有憂鬱症的事實。」
「班上有憂鬱症傾向的孩子,老師的壓力與焦慮也會比較大,因為孩子可能有自殘行為發生。」徐美鈴點出教學現場的為難在「老師和同學都要時時警覺,那位同學是不是隨時可能衝出去,動不動就往女兒牆或是頂樓跑」。班導師熟悉每位同學的情況,但科任老師就不容易掌握學生的個別狀況。再者,要兼顧其他學生受教的權益,還有同儕之間如何解讀該同學為何可以受到「特殊待遇」,也考驗著師長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