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田水遊記】利澤簡老街

【巡田水遊記】利澤簡老街

民報 2015-07-26 00:00

本系列遊記,以「巡田水」的心情遊宜蘭。

農夫阿伯晨昏身穿蓑衣,頭戴斗笠,肩掛鋤頭,在田畦間走來走去,有時挖開泥堆,讓田裡水流出;有時堆積泥土,堵死流水,讓田園充滿灌水。這種呵護田園的用心,期望作物旺盛的努力,日復一日,並視為慣常,這就是「巡田水」的精神。(系列92)

利澤,舊稱「利澤簡」,是宜蘭五結鄉的一個小村鎮,知名度不高,知道這地方的人似乎並不多。 很多人對利澤唯一的記憶,也是利澤唯一曾躍居全國新聞版面的大事,是民國76年(1987)時,台塑企業打算在利澤設六輕廠,遭到當時宜蘭縣長陳定南的反對,為此台塑董事長王永慶親身出面與陳定南舉行電視公開辯論會。 雙方在辯論會中,脣槍舌戰,各執立場,互不相讓,場面十分激烈。此事創下了台灣官方與民間代表在電視公開辯論公共政策的先例。 其實,「利澤簡」係包括現今的成興、季新、利澤三村。 清朝時的蘇澳曾經隸屬於利澤簡堡,當時蘇澳還是小漁港,而利澤簡已是繁榮的市鎮。 一百多年後,蘇澳已成為宜蘭縣內唯一的國際港,利澤簡卻已繁華落盡,只是五結鄉的一個村名而已。 「利澤簡」的地名也已簡化為「利澤」。

[nop]
利澤簡的光輝歲月,真的只剩回憶了。[/nop]



水運中繼站
「利澤簡」的地名來自平埔族噶瑪蘭人利澤簡(Hedecanan)社,意指「休息之地」。 由於利澤簡位於冬山河旁,水路上通冬山鄉,下接冬山河口的加禮宛港,而成為宜蘭溪南重要的貨物集散地,也造成了利澤簡的商業繁榮。 然而,隨著日據時期冬山河的改道,再加上鐵公路陸路運輸的興起,利澤簡的商業機能衰退,市況於是逐漸蕭條。 走在利澤簡老街上,仍然可以感受得到昔日曾經有過的繁華年代。

[nop]
利澤簡橋。[/nop]

昔日水路重於陸路

宜蘭自嘉慶年間收入清朝版圖便迅速發展,陸上交通雖然路線甚多,但皆要翻山越嶺,多有不便,於是海運便逐漸發達起來,烏石港與加禮遠港是西勢與東勢最重要的河運港口,分據溪北溪南,而加禮遠港(東港)位於冬山河出海口,較烏石港深且無暗礁,發展條件更為優越,大船駛至加禮遠港後再以小船運送貨物到利澤簡,正好又處在蘇澳、馬賽往來五結的交通樞紐,因而繁榮興盛的溪南貨物轉運站便是利澤簡老街。 不過隨著冬山河改道,利澤簡老街也跟著沒落,利澤簡也變成了利澤村(包含五十二甲和下福),這個一帆風順招牌,可以想像是為了紀念昔日加禮宛港至利澤簡間的冬山河上,帆影千千的景象吧。 宜蘭多雨且易氾濫(俗諺"阿藝官真正水,噶瑪蘭厚雨水"可略知一二),河港多屬先天不良的沙洲地形,除易淤積且僅春夏兩季可航行,但因境內河多路少,所以無論交通往來和貨物運輸,還是大多仰賴有舟楫之利的河運。 利澤簡之名來自噶瑪蘭族利澤簡社,在加禮宛社大舉遷入花蓮奇萊平原後,噶瑪蘭族的傳統文化,在宜蘭境內除了流流社外,幾乎消失無踪...........僅能從一些地名來懷念了。

[nop]
用鴨母船做代表,應該更適合那個內陸河運興盛的年代。[/nop]

利生醫院
利生醫院是利澤簡老街最早的西式建築,它是由二層樓的「利澤簡信用組合」〈即五結農會前身〉事務所與左側一層樓的「利生醫院」所組成。 利生醫院的創辦人林木溪,畢業於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在利澤簡開設醫院。 大正9年(1920),林木溪與弟弟合創「利澤簡信用組合」。 「利生醫院」建造於大正13年(1924),「利澤簡信用組合」則於昭和9年(1934)時改建為兩層樓建築。 戰後,「利澤簡信用組合」成為五結鄉農會的事務所。 民國62年(1973),林木溪的兒子購買建築物產權,做為利生醫院使用。
利生醫院位於老街轉角處,建築呈L形的流線,入口設於轉折處,立面簡潔,左右對稱,裝飾素簡,建築特色屬於初期現代主義建築。 土黃色的面磚也是當時公共建築物常使用的顏色。 整體造型古典雅致。 利生醫院目前由林家第三代經營,名為「利生牙科診所」,二樓則提供「利澤簡文教促進會」使用,並開放為社區圖書館。

[nop]
利澤簡老街上年份最久遠的西式建築,最早的利生醫院(昭和9年(1934年))(縣定古蹟)。[/nop]

利澤戲院
醫院的對面是則已歇業的利澤戲院。 站在戲院前,感受到利澤簡老街曾有過的繁榮,但更強烈感受到了她今日的落寞,老街冷冷清清,街上幾乎不見任何遊客。 短短的老街,新舊建築雜處,新式的水泥樓房已成為主流,其間夾雜著零星的傳統閩南式亭仔腳(騎樓), 另有一排三開間的大正時代巴洛克建築風味的老房子則已被懸掛了「危險建築物」,顯得岌岌可危。

[nop]
建於1951年的利澤戲院,位在利澤醫院對面。[/nop]

[nop]
利澤戲院早已不再營業,但見圓栱形售票口。[/nop]

長老教會教堂
1873年(同治12年),馬偕博士前來噶瑪蘭傳教,也來到了利澤簡,後來在這裡建立了一所基督長老教會利澤簡教堂。 現在老街上的長老教會教堂並非當年馬偕博士最初所建的地點,而是二十世紀初創建的,現已改建為二層樓建築。 馬偕博士進入噶瑪蘭傳教,開風氣之先,當時傳教頗為辛苦,漢人大都排斥,利澤簡因而有「吃教,死沒人哭。」的俗諺,意思是指「信基督教,死後無人哭泣祭拜。」這是因為基督徒是不能燒香拜拜的緣故。 因此當時接受基督教信仰者多為平埔族噶瑪蘭人。 而短短幾年內,馬偕博士在宜蘭的平埔族36社中設立了34間教會,將基督福音傳入了蘭陽平原。 當時利澤簡的教會設於冬山河舊道旁的「流流社」,後來漢人信徒漸多,才在熱鬧的老街上建立新的教堂。

(右圖)教堂不大,仍有三位一體的形制(三個尖塔型窗)。

溪南第一宮,開蘭人文廟:永安宮
老街中心點的「永安宮」,主祀天上聖母,俗稱「媽祖廟」,是利澤簡地方上最重要的一座廟宇。 永安宮創建於清道光6年(1826),咸豐年間曾經改建,現在的外觀是日據時期昭和3年(1928)第三次改建的結果。 光復後,永安宮又經過幾次整修,如今廟頂黃瓦鮮艷,廟牆可看見傳統的紅磚,亦見大理石建材,楹柱的石材亦新舊並用,減損不少古廟的古味。 不過廟內的吊筒、豎材、托木、斗拱、門簪、獅座、員光等木雕,以及壁堵雕飾、彩繪等,都還能維持古雅,因此而被列為縣定古蹟。
永安宮與宜蘭市的昭應宮一樣,都是坐東朝西, 成為罕見的背海向山的媽祖廟。 為何會如此呢? 而且兩間廟都在宜蘭縣。 据說是因為媽祖從湄洲來的,要面向大陸那邊。
永安宮是利澤簡堡八大庄(成興、季新、利澤、新店、下福、成興、龍德、頂寮)的信仰中心,每年農曆新春,各庄頭都會迎請媽祖繞境蒞庄駐廟以供信眾朝拜。繞境活動開始時,各庄頭派來奉迎媽祖的陣頭隊伍先在永安宮前表演酬神。

[nop]
四根龍柱圖騰。[/nop]

[nop]
建於道光6年(1826)年的永安宮不但是溪南最早廟宇,也是利澤簡附近八大庄最重要的信仰中心。[/nop]

[nop]
廟內的吊筒、豎材、托木、斗拱、門簪、獅座、員光等木雕,及壁堵雕飾、彩繪等,仍保有當時的古貌。[/nop]

[nop]
牆壁上的左青龍右白虎。[/nop]

[nop]
利澤簡廣惠宮,又稱王公廟。[/nop]

老街附近還有兩間廟,一是開漳聖王廟,一是廣惠宮。 前者已改建,無特色;後者仍維持古廟舊貌,但逐漸凋敝,目前宜蘭縣文化局正在進行修復工程。 廣惠宮,當地人又稱「王公廟」,主祀廣惠尊王,即是東晉時代曾擔任過宰相的謝安。
廣惠尊王是福建漳浦一帶普遍的民間信仰,相傳是陳元光(開漳聖王)當年平定漳州動亂時,傳入廣澤尊王的香火,而為當地百姓所崇祀。 利澤簡的王公信仰是由福建漳浦縣浯江口(烏石)的林姓家族祖先移民來台時傳入的,最初祀奉於林家公廳,後因村民遇疑難雜症,前來祈拜,頗收靈驗,倡議建廟祀奉。同治10年(1871),廣惠宮落成,供奉廣澤尊王。  現在廣惠宮則是民國40年(1951)改建後的模樣,距今亦已超過半個世紀。 由於利澤簡市街商業式微, 林家族人紛紛外遷,因此廣惠宮的香火日益衰微,缺乏整修或改建,廟身逐漸破舊,然而也因此而保存舊貌,而得到宜蘭縣文化局認定具有古蹟價值,進行搶救修復。
範圍不大的利澤簡老街,老街寂靜,行人稀疏。 冬山河改道,宜蘭鐵路通車,帶走了這裡的繁榮,利澤簡的利基已然消失。 而在寂寥中,她以美麗的滄桑來感動晚來的旅人。

走尪
由於永安宮是利澤簡堡八大庄的信仰中心,每年元宵,各庄頭都會迎請媽祖繞境、蒞庄、駐廟以供信眾朝拜。 繞境活動開始時,各庄頭派來奉迎媽祖的陣頭隊伍先在永安宮前表演酬神,然後各庄舉行抬神轎競走,就是所謂的「走尪」比賽,是極具特色的宗教民俗活動。 這一「走尪」的宗教活動已被宜蘭縣政府登錄為「縣定民俗活動」,以鼓勵其活動持續舉辦及保存特色。 也曾受邀到總統府前廣場表演唷!從利生醫院那邊當起點,廟前是終點,約莫190公尺。
 
加禮遠港與加禮遠
 
据清時噶瑪蘭志略記載:
加禮遠港(現今冬山河,港即是河),離城東二十八里。 其水從虎頭山發源。 六里,由紹興莊、八寶、十三份、太和莊過冬山。 五里,轉珍珠美簡、奇武荖。八里,出奇檡簡、婆羅、辛仔宛,至港入海。 港口左右即系大洋。 港口之水較烏石港口計深三尺,並無暗礁,三、四百石之貨船可直收入沙岸,土人謂之東港。以販粟從東南流而出者,皆聚於此。 其由西北流而出者,則囤寄於頭圍,因以烏石港為西港。 其實加禮口右則內通於蘇澳,左則外達於頭圍,最為蘭中扼要門戶,不獨羅東一小聚落之咽喉也。 初議築臺架砲,以杜窺伺,至道光五年,改暫緩築,其議遂寢。

加禮宛(現今頂清水):又稱加禮遠(Karewan),噶瑪蘭語意指尖尾瑪瑙珠,有沙崙之意。位於冬山河下游南岸沙埔地,今濱海公路東側季水路上,季新社區活動中心附近,為噶瑪蘭族社地所在。 本社與掃芴、奇武荖為東勢三大社,但因漢人入墾,生存空間受到脅迫,而於道光20年移往南方澳,後再移往花蓮新城的加禮宛平原,甚而台東加走灣一帶。 根據日本學者伊能嘉矩於明治29年的調查,當時加禮宛分為上、下二社,平埔族人口各僅剩15、30人。 原社地大部份已成漢人聚居地,主要為林、陳同姓聚落。 根據沈葆楨開山情形疏上記載:「歧來平埔番,居鯉浪港(今花蓮美崙溪)北者曰:加禮宛、竹林、七結仔、武暖。 談仔秉、謠歌,凡六者合稱加禮遠。」,疏上的加禮遠指今新城加禮宛平原。 蘭陽平原上的噶瑪蘭族人生存空間受漢人脅迫而移居於此。 後來噶瑪蘭人因陳文禮事件再度遷徙,花蓮縣志有詳細記載,不在此贅述。 但我們可藉由這些相同的舊地名追尋噶瑪蘭人遷徙的足跡,而噶瑪蘭人也由此回溯自己的故鄉。

清水(現今下清水): 位於冬山河下游河口處,清水大閘門南岸,季新村1-10鄰處,本區昔為沙洲地形,其間水質澄清,因而稱之為清水。冬山河可通航運時,本地正位於加禮宛港入口,因此貨運集結,商店林立,如土礱間、雜貨店等,相當繁榮,貨物依循加禮宛、利澤簡、埤頭(屬冬山鄉)、羅東等路線,將物品運往內陸地區。但隨著交通改變、船運的停駛而日見沒落。

加禮宛事件
事件起因於沈葆楨的「開山撫番」政策,此侵犯原住民生活領域的政策,最後導致1878年噶瑪蘭族(Kebalan)聯合撒奇萊雅族(Sakizaya)抗清。
噶瑪蘭族戰敗,遭到總兵吳光亮「破庄滅族」,倖存的族人往南逃,在今花蓮縣豐濱鄉建立新社(即今新社村)。清軍火攻撒奇萊雅部落,激戰後,撒奇萊雅族大頭目古穆‧巴力克(Komod Pazik)及其妻伊婕‧卡娜蕭(Icep Kanasaw)慘遭清軍凌遲處死以殺雞儆猴。 倖存的族人為了躲避追殺,隱藏自己的文化和語言融入阿美族的生活中。
 
【本文出處;更多精采報導,請上《民報:www.peoplenews.tw》;《民報粉絲團 www.facebook.com/taiwanpeoplenews 》。】
熱門文章
台中一家五口慘死!2男3女陳屍家中「疑被財務所困」
台中一家五口慘死!2男3女陳屍家中「疑被財務所困」

中天新聞

小琉球新制上路!搭船「實名制」 蛤板灣潮間帶收60元
小琉球新制上路!搭船「實名制」 蛤板灣潮間帶收60元

TVBS新聞網

遇詐拖垮全家人!豐原5屍慘案「大女兒臉書自介寫16字」一度不信被騙
遇詐拖垮全家人!豐原5屍慘案「大女兒臉書自介寫16字」一度不信被騙

CTWANT

《驚奇4超人》大反派「末日博士」驟逝!朱利安麥克馬洪癌症離世 享年56歲
《驚奇4超人》大反派「末日博士」驟逝!朱利安麥克馬洪癌症離世 享年56歲

CTWANT

中國拳手披五星旗「蹦跳繞場」超高調 隨即被台灣消防員打爆
中國拳手披五星旗「蹦跳繞場」超高調 隨即被台灣消防員打爆

上報Up Media

「黃金投資詐騙」又一樁!台中小吃店父女檔落入殺豬盤陷阱 抵押4房背債3500萬
「黃金投資詐騙」又一樁!台中小吃店父女檔落入殺豬盤陷阱 抵押4房背債3500萬

CTWANT

不斷更新/丹娜絲恐穿台!6縣市放颱風假 全台7/6停班停課一覽
不斷更新/丹娜絲恐穿台!6縣市放颱風假 全台7/6停班停課一覽

中天新聞

疲老闆離婚撕家庭醜陋面 答應結紮「妻卻出軌3男」:和別人生孩子
疲老闆離婚撕家庭醜陋面 答應結紮「妻卻出軌3男」:和別人生孩子

CTWANT

85
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