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勤、做家事,【下載】Podcast 《健康問良醫》,讓您健康輕鬆聽 ❗
你會不會在某天從床上或椅子突然站起來,眼前一黑,心想自己是不是「老了」?這其實是暈眩的典型臨床表現,但它並不代表衰老,而可能是神經、耳朵、心血管或心理狀態的警訊。本集特別邀請到雙和醫院副院長、神經內科陳龍醫師,分享如何分辨「頭暈」與「暈眩」、掌握急性症狀要就醫時機,以及生活中能怎麼做自我保健。
頭暈與暈眩不一樣,搞懂症狀才好對症下藥
許多人以為頭暈和暈眩是一樣的,但在醫學上有明確區分。
-
「頭暈」比較像是人飄飄的、頭重腳輕、感覺無力,可能會冒冷汗、心悸,是比較輕微的身體異常。
- 「暈眩」則是眼前景物旋轉、想吐、流汗、心跳加快,症狀明顯且強烈,有時閉眼會更嚴重,甚至只要轉頭、站起來就會加劇不適。
這些症狀有時候會交錯出現,但若能分辨,就能協助醫師釐清可能的成因。
常見暈眩原因:分成3種最容易理解
臨床上會將暈眩大致分成三種型態,分別是「中樞性、周邊性與心因性」,每種處理方式不同。
-
中樞性暈眩:和腦部血管、腦幹或小腦病變有關,常見於腦中風,是最需要緊急處理的暈眩類型。這類患者可能會合併視力模糊、說話不清、手腳不協調等症狀,建議盡快就醫。
-
周邊性暈眩:多和耳朵內部的平衡系統異常有關,例如耳石脫落、前庭神經炎、梅尼爾氏症等。這類型的暈眩雖然發作強烈,通常不會致命,但症狀反覆發作、影響生活品質,建議找耳鼻喉科或神經內科評估。
- 心因性暈眩:常見於慢性暈眩患者,和焦慮、壓力、自律神經失調有關。醫師舉例,有一名病人每次經過人多的捷運站就會暈,結果是焦慮導致換氣過度,而非身體器官異常。這類病人有時需要透過抗焦慮藥物與心理支持處理。
哪些暈眩是要「馬上就醫」的紅燈?
如果是突然發作、症狀從未出現過,或者最近幾次暈眩「明顯跟以前不一樣」,就要特別小心是否是腦部出狀況。尤其伴隨視力異常、語言不清、手腳乏力、協調不佳、走路不穩等問題,更應儘快就醫。
此外,若發作頻繁,雖然每次症狀輕微,還是建議先由家醫科評估,再由醫師轉診到耳鼻喉科、神經科或心臟科,以免延誤病情。
為什麼暈眩常發生在熟齡族?這些慢性病是主因
暈眩發生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有研究指出,台灣約10%民眾曾經歷暈眩,40歲後比例更高達四成以上。陳龍醫師指出,除了年紀本身,還有幾項與暈眩高度相關的慢性疾病:
-
高血壓:部分降壓藥物可能造成「姿態性低血壓」,也就是起身時血壓掉太快,導致頭暈。
-
糖尿病:若引發周邊神經病變,不只手麻腳麻,也可能影響平衡感。
-
貧血與女性荷爾蒙波動:女性在經期前後、經血量多或體質水腫時,耳朵淋巴循環也可能變差,引發周邊性暈眩。
- 偏頭痛:有些偏頭痛不以疼痛表現,而是以「反覆頭暈」為主,尤其是基底動脈型偏頭痛,還可能增加中風風險。
暈眩到底要看哪一科?別盲目三科都跑
若不知道從哪一科開始,就先從家醫科做初步判斷,再依病史與症狀轉診。通常處理暈眩的三大科別是:
-
耳鼻喉科:若懷疑與聽力、耳鳴或耳石脫落有關。
-
神經內科:排除中風、腦部病變或自律神經失調。
- 心臟科:若伴隨胸悶、心悸或血壓異常,需檢查心臟功能。
有些人為了找出問題,三個科別都跑一輪,結果反而更焦慮。從家醫科篩檢出發,不僅能節省時間,也讓治療方向更明確。
飲食與生活方式也可能誘發暈眩?
日常飲食中,部分食物成分也可能成為誘因。像是柑橘類、咖啡、起司、巧克力、奶酪等,都曾被發現會誘發某些人暈眩或偏頭痛。
不過陳龍醫師提醒,這些影響具有個體差異,有人喝咖啡會暈,有人反而改善。因此無需過度恐慌,而是觀察自己對某些食物的反應,適量攝取即可。
至於保健品方面,許多人問「吃B群能改善暈眩嗎?」,B群中的B6、B12確實對神經穩定有幫助,對於糖尿病神經病變導致的暈眩,有一定緩解效果。但若非缺乏者,仍建議以醫師建議為主,不宜自行長期服用。
Q.暈眩藥能天天吃?
很多患者會長期吃止暈藥,但事實上,止暈藥物本身的副作用之一就包含「頭暈」。陳龍醫師提醒,若症狀改善,應逐漸減量,避免長期依賴藥物反而讓問題惡性循環。
日常防暈關鍵:三高穩定、規律運動、情緒管理
別再認為「暈一下」是老化、缺水、或沒吃飯那麼簡單。學會分辨頭暈與暈眩、認識潛在病因,才能及早找到對的科別、對的處理方式。
不管是哪種類型的暈眩,都建議從生活習慣下手預防。保持三高穩定、每週三次以上「有氧運動」(如快走、慢跑、游泳等)、睡眠規律、情緒穩定,都是日常最簡單、也最有效的預防方式。
延伸閱讀
突然天旋地轉,是眩暈還是一般頭暈?好發於中年後,只要10分鐘「內耳體操」眩暈就能改善
江蕙、楊貴媚都曾受「眩暈」所苦!神經內科權威用一套「內耳體操」治眩暈,比吃藥還有效
頭暈暈的...頭暈和眩暈不一樣!醫師教你從「4症狀」自我判斷是否眩暈、4大舒緩方法
陳龍 醫師
現職
• 雙和醫院副院長
• 雙和醫院專任主治醫師
學歷
•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博士
• 輔仁大學公共衛生研究所
• 中國醫藥大學醫學系
經歷
• 雙和醫院醫務部主任
• 雙和醫院中風中心主任
• 雙和醫院神經科科主任
• 臺北醫學大學醫學系/教授
• 臺灣腦中風學會/臺灣腦中風病友協會常務理事
• 台灣神經重症醫學會秘書長
主治專長
• 腦中風急性治療
• 腦血管超音波
• 神經重症
• 血管性失智症
• 昏厥、頭痛、暈眩
• 自律神經功能檢查
責任編輯:陳宛欣
核稿編輯:林勻熙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