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健康/編輯部
美國白宮發言人李威特(Karoline Claire Leavitt)於17日記者會上表示,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J. Trump)接受檢查後被發現有「慢性靜脈功能不全」(CVI)狀況
,並聲稱該疾病為「良性且常見」。值得一提的是,
「深靜脈血栓」(DVT)是慢性靜脈功能不全的常見原因之一,且發生時可能沒有症狀。
提醒手術後病人、久坐者、癌症患者與年長者等族群需提高警覺。
嚴重恐導致肺栓塞、猝死! 醫揭深靜脈血栓8大風險群
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病房主任黃奭毓醫師
表示,深靜脈血栓是一種常見卻常被忽略的血管疾病,發生於人體深層靜脈內,當
血液在靜脈中凝結形成血塊(血栓)時,會阻塞血液回流,進而造成嚴重的健康問題
,常見部位有
下肢
如
小腿
、
大腿
或
骨盆部位
。一旦
血栓脫落進入肺部
,還可能導致致命的併發症:
肺栓塞
。
黃奭毓醫師說明,深靜脈血栓是指
位於肌肉深層之靜脈內形成的血栓
,與表層靜脈不同,
深層靜脈是血液從四肢回流至心臟的重要管道
。一旦深層靜脈被血栓阻塞
,血流就會變慢甚至停止,導致患部腫脹、疼痛,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
。
深靜脈血栓的形成,通常與「菲爾紹(Virchow)三要素」有關,包括
血流緩慢
、
血管內皮受損
與
血液高凝狀態
。以下是一些常見的危險因子:
1. 長時間不動
:如長時間搭飛機、臥床休息、術後恢復等,都會使血流變慢,增加血栓形成的機會。
2. 手術與外傷
:骨折、關節置換手術、腹部或骨盆手術常伴隨靜脈損傷與長時間臥床,是靜脈栓塞高風險群。
3.
癌症與化療
:某些癌症(如胰臟癌、腦瘤)及其治療會提升血液的凝血傾向。
4. 懷孕與產後
:孕婦體內激素變化及子宮壓迫下肢靜脈,都會使血流變慢。
5. 雌激素藥物治療:
舉凡口服避孕藥、荷爾蒙治療等含雌激素的藥物,會增加血液凝結風險。
6. 肥胖:
不良的生活習慣可能提高發生機率。
7. 抽菸:
與肥胖同為不良的生活習慣。
8. 年長:
年齡因素可能提高發生機率。

腿部腫脹、疼痛、抽筋要注意! 深靜脈血栓合併5症狀恐是肺栓塞
黃奭毓醫師表示,深靜脈血栓的症狀可謂變化多端,
有些人甚至毫無症狀
。然而典型的症狀包含:
單側下肢腫脹;小腿或大腿疼痛、壓痛、抽筋痙攣;腳部皮膚泛紅或變色;靜脈浮現、變硬
等。若血栓脫落引發肺栓塞,則可能出現
呼吸困難、胸痛(尤其深呼吸時加劇)、咳血、心跳加快或暈厥
,出現上述症狀時必須即時就醫,
否則患者有猝死之可能
。

穿壓力襪有助下肢血液回流! 醫揭深靜脈血栓治療手段
至於診斷方面,臨床醫師會根據病史、症狀及理學檢查初步判斷是否有深靜脈血栓的可能,再依據需要安排
血液檢測
、
下肢靜脈超音波
、
電腦斷層靜脈攝影
等檢查。黃奭毓醫師強調,
深靜脈血栓的治療目標是防止血栓擴大或脫落形成肺栓塞
,同時也要預防復發。常見治療方式包括:
.抗凝血藥物
:如
華法林(Warfarin)
、
新型口服抗凝血劑
,能防止血栓惡化或新血栓形成。
.壓力彈性襪
:可
改善下肢血液回流
,
減少腫脹
與
預防慢性靜脈功能不全
發生。
.導管氣球擴張與支架手術或血栓溶解治療
:在
嚴重症狀或威脅生命
時使用。
.下腔靜脈濾網
:對
無法使用抗凝血劑
者,在下腔靜脈中放置濾網,以
阻擋血栓進入肺部
。
針對高風險族群而言,黃奭毓醫師表示,預防深靜脈血栓格外重要,建議在
手術
或
住院
期間
使用彈性襪
。若工作需要
久站
、
久坐
或
長途飛行
,可於
每1-2小時起身活動
或做
下肢伸展
。另外,建議民眾平時養成
多喝水
的習慣,並
有意識地控制體重
、
戒菸
、
妥善管理慢性病
,如
高血壓、糖尿病
等。最後則是
持續遵循醫囑服藥
,
定期檢查
是預防復發的關鍵。
黃奭毓醫師提醒,深靜脈血栓是一個潛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健康風險,尤其對於手術後病人、久坐者、癌症患者與年長者更需提高警覺。若有相關症狀即可與醫師討論,透過早期正確診斷與適當治療,可以有效預防併發症與復發。
延伸閱讀:
胃痛好不了 可能是心臟缺氧警訊! 血栓阻塞動脈、靜脈會有哪些危險?
「多走路」就能延長心臟使用壽命? 醫師曝3大好處 還能減少血栓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