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W健康 陳如頤/台北報導】隨著人口老化,失智患者逐年增加,台灣失智症協會今天推出更新版「失智症10大警訊」,除了常見的記憶力變差,如果在家裡時,常將物品放在不合理或不恰當的位置,而找不到,或是語言表達、書寫出現障礙,均屬於失智警訊。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說明新版失智症10大警訊。(圖/台灣失智症協會提供)
新版失智症10大警訊、預防文宣 以淺顯易懂的圖文傳遞給民眾
61歲貿易商李先生即為典型個案,他原先擔任產品講師,能言善道,在講台上侃侃而談。3年前確診新冠肺炎,痊癒後卻無法勝任原有工作,就醫檢查確診為失語症、失寫症。最後至台大醫院進一步檢查,確定為早發型阿茲海默症。
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徐文俊表示,失智症為多種病因的症狀組合,因此症狀也多樣化,為此重新整理10大警訊、預防文宣,以淺顯易懂的圖文傳遞給民眾,希望民眾掌握風險因子、提早辨識警訊,從日常生活保護大腦健康。新版失智症10大警訊如下:
1.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遺忘的頻率提高,即使經常提醒也無法想起約定或說過的話。
2.計畫事情或解決事情有困難:在規畫及執行任務上出現困難,注意力及處理能力也容易下降。
3.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原本熟悉的事務會忘記或遺漏既定的步驟,無法順利完成。
4.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常搞不清楚年月、白天或晚上,甚至在熟悉的環境迷路。
5.有困難理解影像視覺或空間關係:在閱讀、距離判斷、辨識顏色差異上出現困難。
6.語言表達或書寫有障礙:出現難以搜尋詞彙、理解語言困難等狀況,無法流暢對談或書寫。
7.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物品放在不合理或不恰當的位置,無法回頭尋找。
8.判斷力變差或減弱:易作出不恰當的行為,例如借錢給陌生人、穿著不適當、未注意到紅綠燈等。
9.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嗜好、運動、社交、工作逐漸減少,變得被動、人際退縮。
10.情緒和個性的改變:容易憂鬱、生氣、疑心病,或失去自我控制等。
▲失智症協會理事、醫師王培寧講解日常生活中趨吉避凶,預防延緩失智症。(圖/台灣失智症協會提供)
如何預防延緩失智症發生? 專家:學會從日常生活中趨吉避凶
徐文俊表示,除了記憶力減退之外,如果原本熟悉事務無法勝任、時空混淆,白天黑夜分不清,或在家中迷路,語言表達及聽力困難,退出社交活動,出現焦慮、憂慮等情緒障礙,這些都是失智早期症狀,應尋找專業醫師,做進一步檢查。
如何預防失智?失智症協會理事、醫師王培寧表示,多運動、多動腦、多社會互動,以及保護聽力、視力、健康飲食,並維持體重等;此外,有效預防控制三高,避免頭部受傷、少抽菸喝酒、減少暴露空污。
# 首圖來源/Freepik
更多NOW健康報導
▸最新國人10大死因! 癌症連續43年蟬聯10大死因榜首
▸健保永續藥師同行! 從給付制度、藥價政策到專業角色
NOW健康:FB │ IG │
Threads │ YT │ 官方LINE │ 醫級邦 │ 健康安妞 Podcast
❤溫馨提醒:歡迎轉傳「原始文章連結」分享,未經授權,請勿複製圖文轉貼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