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日前國健署報告指出,每年有超過一萬五千名女性新確診乳癌。台灣女性乳癌發生高峰集中在40歲至69歲,平均發病年齡中位數為57歲,而這樣的年紀,正是家庭與職場雙重責任期,一旦罹患乳癌,無疑是打亂人生安排最大的破壞者。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醫師沈雯琪主治醫師指出,乳癌中七成為荷爾蒙陽性,雖然一般預後較佳,卻仍有高達兩成的復發風險隱藏其中,復發不但較難治癒,更將再次破壞患者人生安排,儼然是身上埋藏的未爆彈。正因如此,對抗復發,成了荷爾蒙陽性早期乳癌的治療關鍵點。
正值家庭、事業打拼期,「復發」風險成最大惡夢!醫:術後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助邁向治癒
根據癌症登記報告指出,九成的乳癌患者新確診時為早期,而「邁向治癒」更是臨床的首要目標。對此,沈雯琪醫師表示,不少早期乳癌患者在手術後,誤以為已經完成治療,而忽視自身可能屬於高復發風險族群。根據研究顯示,荷爾蒙陽性淋巴結陽性早期乳癌的高復發風險族群,若未於術後積極控制,五年後的存活率恐與難纏的三陰性乳癌一樣低。
「若能及早展開術後輔助治療,並結合細胞週期抑制劑雙重策略,有助於降低復發風險,朝向治癒邁進。」談到復發高風險個案後,沈雯琪醫師提醒道,並進一步分享診間曾遇過的一名40多歲的荷爾蒙陽性乳癌患者,因擔心治療副作用而延誤就醫,導致腫瘤持續惡化並侵犯腋下及鎖骨下淋巴,屬復發高風險族群。對於當時正值家庭、工作兩頭忙的這名病友來說,若只接受手術治療仍會面臨復發風險的惡夢,大大衝擊她對生活、家庭照顧與經濟壓力的規劃。所幸在積極與醫師討論後、決定接受完整的治療、包含前導性化學治療、手術治療、術後輔助性放射線治療及賀爾蒙治療,並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作為術後輔助治療。目前,不僅成功控制病情、遠離復發噩夢,最終更順利回歸日常生活與職場。
淋巴結陽性成復發高風險關鍵指標!符合「四」條件之一,就該注意
那麼,該如何判斷自己是否為高復發風險族群呢?沈雯琪醫師說明,臨床上醫師會根據多項因素判斷患者是否屬於乳癌高復發風險族群,其中淋巴結陽性是關鍵指標之一。若淋巴結轉移達4顆以上,即屬高風險;另外若淋巴結轉移1-3顆,但同時符合以下3大條件中的任一項——包含腫瘤大於等於5公分、Ki-67指數大於等於20%、腫瘤分化程度第3級,同樣不可輕忽。這些徵兆顯示癌細胞活躍、分裂快速,復發風險也隨之升高,需及早介入治療策略,防範未然。
沈雯琪醫師進一步解釋,若確認患者為荷爾蒙陽性乳癌高復發風險族群,醫師一般會建議於術後進行輔助性治療。沈雯琪醫師解釋,除了化療、放療之外,荷爾蒙陽性乳癌患者通常還會採用荷爾蒙治療,尙未停經者,還可能追加停經針,以降低體內雌激素濃度。此外,根據國際治療指引及台灣乳房醫學會2023年國內治療指引,建議荷爾蒙陽性乳癌高復發風險族群,應於術後進行荷爾蒙治療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以降低乳癌復發的可能性。
遠離復發未爆彈!術後搭配細胞週期抑制劑,助降3成復發風險
臨床上發現,荷爾蒙陽性且淋巴結轉移的病人因細胞分裂、複製週期發生突變,從而導致癌症復發,可見基因突變是造成其乳癌復發的重要原因。細胞週期抑制劑是一種口服標靶藥物,能夠使癌細胞的週期循環停止,進而抑制癌細胞分裂、複製的機制,達到阻止其生長的效用。研究指出,術後輔助性治療搭配使用細胞週期抑制劑兩年,有助於降低3成復發風險,且療程結束後效果仍持續。
沈雯琪指出,隨著醫療的進步,現今癌症治療方式也更加多元,醫師可使用的抗癌利器越來越多。沈雯琪醫師強調,荷爾蒙陽性乳癌患者若發現高復發風險因子應主動與醫師討論接受術後輔助性治療計畫,將有效降低復發風險,解除患者心中的「復發未爆彈」,取回人生主導權。
諮詢醫師:林口長庚醫院腫瘤科主治醫師 沈雯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