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衛生組織(WHO)所訂的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版(ICD-11),「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已被列為正式的診斷;在台灣臨床常使用,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TR)雖未正式納入遊戲成癮診斷,但也將其視為重要的研究項目。(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自COVID-19疫情爆發以來,遠距學習與線上社交成為現在兒童與青少年的生活常態,也讓電子螢幕與網路使用時間大幅增加。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陳禹志提醒,網路與遊戲若使用失控,不僅影響作息與學業,甚至可能演變為成癮問題。建議家長若發現孩子在使用時間上明顯失控,及早尋求專業評估,有助孩子重建健康生活節奏與自我掌控力。
沉迷於網路、遊戲!WHO將「遊戲障礙」列正式診斷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國際疾病分類第十一版》(ICD-11)中,將「遊戲障礙」(Gaming Disorder)列為正式診斷項目。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兒童青少年精神科主治醫師陳禹志表示,台灣臨床常使用美國精神醫學會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DSM-5-TR),雖未正式納入遊戲成癮診斷,但也將其視為重要研究項目,並在附錄中提供臨床參考的診斷準則。
這些國際動向無一不凸顯,網路與遊戲的問題性使用行為,已是全球兒少心理健康的重大課題之一。隨著數位科技日益普及,網路成為許多民眾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COVID-19疫情之後,網路與遊戲逐漸成為兒童、青少年的日常。然而,若使用失控不僅影響作息與學業,甚至可能演變為「網路或遊戲成癮」。
陳禹志指出,許多孩子沉迷於網路或遊戲,並不只是「貪玩」這麼簡單。有可能是因為孩子在現實生活中面臨情緒低落、人際挫折、學業困難或家庭緊張等問題,轉而尋求虛擬世界中的慰藉與成就感。一旦在遊戲中獲得回饋,便容易產生依賴,逐漸發展為成癮行為。
伴隨焦慮、憂鬱與ADHD 三大精神共病不容忽視
網路與遊戲成癮並非單一問題,往往與其他心理疾病相互交織。陳禹志表示,沉迷於網路或遊戲的孩子常常同時合併其他精神健康議題,最常見的包含焦慮、憂鬱、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這些問題會影響孩子的衝動控制與情緒調節,使其更容易陷入虛擬世界難以自拔。
研究也發現,這類成癮的孩子在大腦結構與功能上,與物質成癮者有類似變化,特別是大腦中「酬賞系統」會被遊戲中的刺激(如寶箱、排名)強化,因而得到興奮與滿足的回饋,使依賴行為更加固化。
除了大腦與個人因素,網路與遊戲成癮行為,也和孩子所處的家庭與社會環境息息相關。極端的家庭教養方式、緊繃的親子關係、沉重學業壓力與生活氣氛等社會環境因素,都可能增加孩子投入網路與遊戲的機率,成為逃避現實壓力的方式。
陳禹志表示,玩手機、電腦遊戲、上網、使用社群並非全然負面。但是,如果孩子出現以下警情況家長應提高警覺,並考慮陪伴孩子尋求專業評估。
- 使用時間上明顯失控
- 成績突然下滑甚至不願上學
- 對原本喜歡的活動失去興趣
- 討論使用時間時易爆發衝突
- 在遊戲或社群中大量花費金錢
家長和孩子也可透過衛福部心理健康司的「網路成癮專區」所提供的「網路使用習慣自我檢測量表」作為初步篩檢工具。
個別諮商、家庭治療 協助孩子重建自我掌控力
陳禹志強調,面對孩子問題性網路使用行為時,家人的陪伴與適度的關心很重要,應避免責罵與指責導致負面溝加劇對立情緒。建議家長與孩子共同尋找可取代遊戲、同時帶來成就感與連結的活動,會是更有效的陪伴方式。
「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門診,透過與孩子和家庭會談,釐清網路與遊戲使用情形,以及是否伴隨憂鬱、焦慮、注意力問題等重要的問題。」陳禹志指出,治療方面除了以藥物協助上述的合併疾病外,亦透過個別心理治療,強化孩子辨識失控行為,建立改變的動機,處理外在的挫折感與情緒,或是藉由家族治療,了解家中衝突的癥結,強化照顧者的親職技巧,建立有效且良性的溝通、互動模式。
另外,可視需要和學校輔導系統合作,彈性調整孩子的學習節奏,以降低挫折感。陳禹志強調,透過多管齊下的方式,有助於能協助孩子逐步找回對生活的信心與掌握感,重新體驗現實世界中的連結與成就感。
資料提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陳宛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