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人工作忙碌,經常忘記喝水,不過平日看診還要開刀工作忙碌醫師,有時中午用餐時間不固定,但是喝水這件事對醫師而言,一有空就多喝水。台北亞緻整形外科醫師 謝宇軒接受TVBS專訪表示,通常不會等到口渴的時候才喝水,上班只要有空檔,都會去喝一杯水,那早上的話喝水頻率會比較高一點,那到了下午或晚上的時候,可以適量的降低一些。那如果運動的話,在運動前運動中或運動後也要多喝一些水。
東元綜合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 黃彗倫表示到底今天的水喝得夠不夠?很簡單就是從你的尿液,我們大概兩個小時解尿一次是合理的,兩個小時就差不多你去解尿一次,然後你看到說尿液是透明透明的,清澈清澈的,淡淡的黃色。高雄秀傳醫院腎臟科主任 蔣恆斌進一步指出,身體缺水就會感覺口渴,口渴的時候就代表身體缺水了,然後要來提醒注意補充水分。
人體的組成有70%是水,水分是人體運作不可或缺的物質,像是血液循環、調節體溫、細胞組織運作,還有肝臟腎臟代謝,排便都需要水分作為媒介,然而每個人每天應該要喝多少水分才足夠?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以自己體重66kg乘以30,可算出一天所需要的水量大約在1980cc,但身體會因為流汗,或者透過皮膚呼吸蒸散,因此通常要再稍微多喝300cc~500cc, 如果有一些特殊的狀況,就必須再額外補充水,例如高溫炎熱的環境、運動後或是發燒、 上吐下瀉等。
成大家庭醫學部主治醫師沈維真指出,口渴當然是一個很重要的機制,很多人等到口渴才去喝水,其實身體已經缺水1%~2%了,所以另一個可以觀察的指標為尿液的顏色,身體 在足夠的水分之下,尿液其實是呈現清澈的淡黃色, 如果尿液呈現深黃色,或是偏橘色的話,表示水分不夠必須再多補充一些,攝取水分的來源以白開水為最佳。事實上水分的攝取不是說飲料或者是茶、咖啡,這些也算是水分哦,如果是水分攝取,盡量還是以白開水或者是檸檬水,甚至是原味的氣泡水為主,千萬不要攝取過多的含糖的水分 。
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營養師 黃泰傑表示在身體的一些營養素的代謝,還有一些營養物質的運送,包含廢物的運送,這些都是需要靠水分的,如果水分喝不夠的人,可能會有一些像腎臟病的結石風險。運動時最佳飲水策略,有計畫性飲水,與依口渴飲水或隨意飲水,這些飲水方式 近年來在研究中引發了熱烈的討論。
TVBS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採訪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廖誼青,她表示不同的運動情境 會需要不同的喝水策略,如果只是短時間、低強度、又在涼爽環境下運動,其實照口渴的感覺喝水就夠了,身體不太可能流失到超過體重 2% 的水分,也不太會影響到運動表現。
其實計畫性飲水觀念很重要,中山醫學大學營養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廖誼青進一步表示如果是超過90分鐘的長時間運動、運動強度又高、天氣又熱,或有特定的補充碳水的需求,那就建議事先規劃喝水的量,以避免脫水或喝太多水造成低血鈉,降低運動中出現心跳過快、體溫過高或熱衰竭等等的風險。
醫師提醒喝水的時機,以定時少量補充為原則,早上起床後或是口渴的時候,可以多喝一些,建議晚餐後不要再大量喝水,以免影響夜間的睡眠品質。
延伸閱讀:
高溫出門要小心!婦人騎30分鐘狂曬 手腳發麻竟「橫紋肌溶解症」
【本文由《TVBS新聞網》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