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酷熱,流汗狂喝水卻還是頭暈無力?營養功能醫學醫師劉博仁提醒,夏季高溫導致大量流汗,除了補水,更要補「電解質」!鈉和鉀的流失若沒注意,恐引發熱衰竭、中暑,甚至意識混亂、昏迷等危險狀況。
劉博仁於臉書發文提到,熱衰竭是身體因無法有效散熱導致過熱的初期反應,常見於水分和鈉、鉀電解質大量流失時,患者可能出現大量流汗、頭暈、肌肉痙攣、噁心嘔吐等症狀。若未即時補水與補電解質,可能迅速惡化成中暑,出現超過40度高燒、皮膚乾熱、意識混亂甚至昏迷,危及生命安全。
而許多人在流汗後只喝白開水,卻忽略電解質的補充,劉博仁強調,光喝水無法補回體內流失的鈉與鉀,反而可能導致低鈉症或電解質失衡,進一步引發頭痛、噁心、抽筋或神智不清。他建議,在短時間大量流汗後,可用稀鹽水補鈉,像是在500cc的水中加1.5克食鹽,濃度約0.3%,有助維持鈉離子平衡,但要是患有高血壓或腎病患者應先諮詢醫師。
另外,鉀離子的補充也很重要,雖然鉀的流失量較少,但長時間大量出汗仍會影響肌肉與心臟功能,導致無力、心悸甚至心律不整。劉博仁建議,民眾可多攝取天然含鉀食物,如香蕉、奇異果、木瓜、柳橙汁、熟馬鈴薯、菠菜等。而市售運動飲料通常含有鈉與鉀,是運動後的補充選擇之一,相對較為方便。
延伸閱讀:
高溫出門要小心!婦人騎30分鐘狂曬 手腳發麻竟「橫紋肌溶解症」
【本文由《TVBS新聞網》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