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次紀念、以價值觀建構新敘事
在5月8日台灣官方紀念歐戰勝利80週年的活動中,賴清德以總統身分致辭時將80年前的那場戰爭視為自由之戰,他頌揚和緬懷了盟軍參戰軍人、佔領區及軸心國自由反抗者與鬥士,並表明了「反侵略、護家園、反對姑息主義」的論點主軸。他在講話中將歐戰勝利視為二戰勝利之起點,並延續至太平洋戰爭的結束,更提及當年的軸心國三國(德國、日本、義大利)如今已成為民主國家,以強化自由主義價值觀同盟在歐戰歷史與現實的演變。
長期以來,台灣內部的二戰歷史敘事因為雙重張力而呈現糾葛狀態。一方面,具有中華民國認同的台灣民眾會將二戰以及當年的中華民國抗戰勝利視為自身的神聖歷史記憶和情感。這種歷史記憶中包含著反侵略的記憶以及與美英盟邦攜手作戰的光榮歷史。不過對很多台灣本土認同群眾來說,二戰時期台灣身處日本殖民之下,很多台灣人或是無奈、或是為了爭取與彼時日本本土國民同等待遇和尊嚴,而成為了「台籍日本兵」,或作為軍夫,或作為「義勇隊」;還有作為平民的台灣人承受了盟軍的轟炸,卷入到了戰爭中。更具深刻影響的,是二戰後接收台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因施政不當引發二二八事件和鎮壓,後來又因國共戰爭而在台灣實行了38年被後世稱為白色恐怖的軍事戒嚴,這令許多台灣本土主義者和民眾過往對「二戰勝利」抱持著複雜情緒。
另一張力來自一直將台灣視為「地方一省」的北京,認為1945年二戰勝利、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是「台灣作為中國一省」的戰後起點;且北京認知中華民國在1949年中共建政時已經覆亡,台灣現存的政權體系是國共內戰的殘留,所以台海問題是國共內戰的產物。實現與台灣的統一,在今日的北京看來更是實現民族復興的必由之路。
台灣今日紀念歐戰結束,很顯然是對上述兩種張力的回應。不論是賴清德的講話,抑或是紀念活動的VE DAY主題佈置,都一改變過往台灣本土主義陣營在二戰歷史敘事定位上的某種隔膜和模糊,而是在當前的現實語境下,直接明瞭宣示了「二戰勝利」的史觀座標。賴清德以「自由主義價值觀同盟勝利」的戰爭認知,將那場戰爭的「勝利」解讀為是「自由的勝利」、而非任何單一國家或軍事同盟的勝利。因此,台灣官方如今要呈現的是:1945年的勝利,是所有自由戰鬥者的勝利,不論他們是同盟國的武裝、還是軸心國統治下為自由而努力的人們。這是以價值觀、而不是單純以「國別」為區分單位來認定勝與敗。這種直接肯定「二戰勝利」的歷史詮釋,或許將令台灣內部過往兩種不同的二戰史觀——中華民國二戰史觀與台灣本土史觀,產生交集;這個交集的連結點,就是價值觀。畢竟,很多民意調查都顯示,分別持有這兩種不同戰爭史觀的絕大多數台灣民眾,都不覺得目前的政黨輪替政治和生活方式需要被取代。這也是繼2024年賴清德黃埔建軍百年時以「中華民國在哪裡、黃埔精神就在哪裡」、以及2024年雙十國慶演說時致敬1911年中華民國開國革命者是「一群充滿理想抱負的人揭竿起義、推翻帝制」後,又一次在歷史敘事上的重大表態。
這同時也代表著今日台灣官方對戰爭的詮釋,走向以價值觀同盟的定位來強化與美國、英國、法國、德國等歐洲自由主義陣營成員之間的緊密合作。這顯示了價值觀同盟在現實國際政治中的動態性。在今日東西方的自由主義者們看來,德國是當下歐洲一體化、自由主義的先鋒力量;日本則成為全球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自由市場國家,並在經歷了戰後改造後,實現了從軍國主義向民主主義的轉變。
對內外都將產生影響的歷史論述
近年來與台灣關係密切的東歐國家捷克,其西部小城皮爾森(Pilsen)盛產啤酒,一座名為Díky, Ameriko!(謝謝你,美國人)的紀念碑不算特別高大:1946年就立下奠基石、卻在1993年才舉行奠基禮、1995年建成揭幕。1945年5月6日,美軍在巴頓將軍(George S. Patton)帶領下解放了這座城市;皮爾森以外的捷克斯洛伐克領土由蘇聯紅軍進駐。在更早的1939年,捷克斯洛伐克被納粹德國吞併。 不過,美軍當時僅在皮爾森停留數日就依協議撤離。在其後的45年歲月中,皮爾森民眾被禁止慶祝和紀念美軍曾經短暫的到來——直到1990年自由派作家哈維爾(Václav Havel)成為了捷克總統。這45年中,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更經歷了轟動世界的布拉格之春改革運動(Prague Spring)。1993年,身為總統的哈維爾和美國駐捷克大使共同為Díky, Ameriko!紀念碑奠基,最百感交集的恐怕就是當地民眾了。畢竟這座並不大、工藝不複雜的紀念碑,工程卻歷經了半世紀風雨。如今,每年5月初,皮爾森民眾都會用啤酒、狂歡節、嘉年華的方式紀念這個日子,家家戶戶懸掛美國國旗,駐歐洲的北約美軍以及包括當代的德國軍人也會共襄其中、與民同樂。
皮爾森的二戰記憶與歷史保育歷程,呈現了關於二戰歐洲戰場一直存在的兩種不同敘事話語:一種是美英法等同盟國認知的價值觀之戰,是自由對抗獨裁專制的文明之戰;另一種敘事來自蘇聯,認為對抗納粹德國法西斯的主力是蘇聯紅軍,因而蘇聯乃至今日俄羅斯的國家利益邊界就是二戰時期蘇軍向西進軍的停戰線。美英法歷史敘事的產物當然就是Díky, Ameriko!紀念碑,這個紀念碑的背後所信仰的價值觀更可以延伸到二戰時期美國總統羅斯福(Franklin Roosevelt)提出的四大自由——言論自由(Freedom of speech and expression)、信仰自由(Freedom of worship)、免於匱乏的自由(Freedom from want)和免於恐懼的自由(Freedom from fear)——從那時起,美國正式成為羅斯福口中的「民主兵工廠」(Arsenal of Democracy)。
當前,兩岸關係的嚴峻程度不言而喻。任何歷史的敘事都是對現實的再定義和對未來的展望。所以可以想見,台灣——這個以二戰時期同盟國「中華民國」為正式名稱的島嶼,也曾被美國前總統小布希(George Walker Bush)稱為亞洲的「民主燈塔」(Asia's Beacon of Democracy),這一次的歐戰勝利80週年紀念敘事,將會對自身社會內部以及對外關係帶來了這樣一種感知:它並不希望被當作是明末清初明鄭東寧政權的翻版,而是要透過歷史詮釋的場景講述來表達自身正處於價值觀同盟的一環;台北希望透過這樣的二戰歷史敘事走出悲情,將「自由的勝利」作為建構自身社會內部共同體和國際連結的話語路徑。絲毫不用懷疑,VE DAY的認知必定會對台灣內部的身分認同、歷史觀、兩岸關係、印太區域成員間互動,產生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陸委會: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場 但台灣屬於中華民國
賴總統出席歐戰紀念 藍委:應紀念815太平洋終戰 勿吃中華民國自助餐
歐戰80周年 賴總統籲記取二戰教訓 綠委:應正視中國威脅、團結反侵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