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一項大規模研究發現,肥胖與多種心血管及代謝疾病存在「強烈且逐級上升」的關聯。該研究分析了超過27萬名成年人的數據,結果顯示當身體質量指數(BMI)升高時,多種疾病的風險也隨之大幅上升。
研究指出,重度肥胖者罹患阻塞性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風險高出近11倍,第二型糖尿病風險增加7.7倍,代謝功能相關脂肪肝風險提升6.7倍。此外,高血壓、心臟衰竭、心律不整、慢性腎臟病的風險也顯著上升。甚至連痛風、中風、冠心病、靜脈栓塞等疾病在肥胖群體中的發生率也明顯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健康風險不僅限於重度肥胖者。研究發現,即使BMI僅輕微超過25(輕度超重),上述疾病的發生率也明顯高於正常體重者。這一發現凸顯了維持健康體重的重要性。
代謝科醫師陳潔雯強調,肥胖不僅是外觀問題,更是一種全身性疾病,涉及代謝系統、內分泌調節與慢性發炎。她指出,許多患者誤以為自己只是「有點胖」,實際上可能已出現高胰島素血症、脂肪肝,甚至清晨低血糖、夜間打鼾等警訊。
陳醫師提醒,若出現以下四種症狀,可能已處於代謝失衡的前期:
進食後容易感到昏昏欲睡 經常在凌晨3點左右醒來 空腹時容易出現心悸或發抖 腰圍比體重更難以控制專家建議,不應只關注體重數字,更應重視整體代謝健康。唯有從根本改善代謝功能,才能真正擺脫健康風險的惡性循環。
衛生福利部指出,肥胖已被認定為一種慢性疾病,其對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視。研究顯示,肥胖者若能減少5%以上的體重,就能為健康帶來顯著改善,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等相關疾病的症狀緩解。
在台灣,BMI指數達24即被視為過重,27為輕度肥胖,30以上為中度肥胖,35以上則屬重度肥胖。除BMI外,腰圍也是評估肥胖的重要指標。
專家呼籲,面對肥胖問題,不應只關注體重數字,而是要全面考慮代謝健康。通過均衡飲食、規律運動等生活方式的調整,可以有效改善代謝功能,降低各種疾病風險。同時,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及早發現潛在的代謝問題,也是維護健康的關鍵。
本文由《品觀點》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