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文山區在多數人的既定印象中是個文教區,但根據2023年的中低收入戶統計,該區的中低收入戶人口竟僅低於萬華區,為北市第二多。有一群政大學生當初跟著學校計畫去到台北最後貧民窟「安康社區」,接觸到家庭功能低下的未成年少年,創辦「微光盒子」台灣兒少玩心教育協會,提供一個處所讓這些大人眼中的「問題兒童」有個隨時歡迎他們歸來的地方,默默引領這群茫然少年迎向陽光。
微光盒子於2018年創辦,29歲的蕭羣諭是創辦人兼團長,提供一個孩童們可以活動的據點,撇去傳統社福單位僅提供課輔的方式,改以「陪伴」為主。陪伴孩子們聊天玩遊戲、陪他們入校「幹大事」、陪伴解決突發的家庭或輕生危機;也開辦餐車課程及興趣課程讓孩童參與,並與社區串連,擴大兒少與在地的互動。這裡的孩子年齡落差頗大,從小一到25歲都有,協會至今已服務過至少80位孩童,他們幾乎9成都來自安康社區。
曾是北市最大貧民窟內的安康社區,人口組成複雜,家庭功能低下,還有不少是單親、身心障礙與越南華僑,暴力與毒品幾乎可以說是那裡的日常。蕭羣諭說,聲音是一個快速認識安康社區的方式,「碎玻璃聲、槍聲、打罵聲、哭聲和救護車聲是安康的日常」。
蕭羣諭回憶,隨著進入安康社區,他發現短期的學校計畫並無法真正起到什麼作用,他開始在深夜街頭尋找那些夜不歸宿、大人眼中的「問題少年」,以朋友姿態坐下來和他們聊天,進而開始尋找據點,提供一個處所讓這群青少年們有個地方可以窩著,「在他們的環境認識他是最好也最快的方式」。
蕭羣諭表示,在街頭上徘徊遊蕩的孩子們常被羨慕能有高度自由,「但在外遊蕩其實是一件很無聊的事,因為你沒有地方可去」,而夜深人靜更會放大身上的不堪和有家歸不得的辛酸,因此協會內很多孩子的情緒穩定差、更不知道該怎麼去和人建立關係,最常見的方式是用暴力與憤怒來武裝自己,將自己和所有欲親近他的人都刺得鮮血淋漓,只因「不要有期待就不會受傷」。
他說,社會上多數人第一眼看到的是孩子們永遠跟不上的成績,只要他們犯過錯,彷彿他們整個人都錯了,他們所有出自於防禦性的逃避崩潰憤怒,在大人眼中全是過錯,「但他們在成長過程中,光連活著就已耗盡全力,我們也曾看過大班的孩子,墊著板凳、站在比自己還高的瓦斯爐前煮飯,不是因為興趣,因為他不煮他就會餓死,你要他們怎麼去社會化、怎麼學會情緒穩定、怎麼知道和人建立關係?」
對蕭羣諭來說,微光盒子的創立是想建立一個為孩子們遮風避雨的場所,一個告訴他們「犯錯不代表你整個人都錯了」、一個不去評價他的行為、一個永遠有人在的地方,讓這群連活著都很難的孩子有時間願意將曾受過的傷具象化,從而提高耐挫力與社會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