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咖啡──過去、現在與未來(上)

台灣咖啡──過去、現在與未來(上)

寫樂文化 SOULER 2015-02-07 10:30

第一章

台灣咖啡──過去、現在與未來(上)

 

2009年,亘上咖啡莊園的有機咖啡首次參加「美國精品咖啡協會」主辦「年度最佳咖啡賽」,贏得第11名,台灣成為第一個榮入Coty金榜的亞洲咖啡產國。

從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短短一年餘,已有30支台產咖啡豆獲得美國「咖啡品質協會」的「精品級認證」。

台灣咖啡的栽植高峰與甜蜜點不在日據時代,也不在美援時期,而是現在進行式,預料產量、面積與品質還會大躍進,台灣咖啡栽植業從921震災後,明顯復甦了!

 

 

改變正在發生,感動逐年升溫

 

咖啡、茶葉與可可,是世界三大飲料作物,論產量、產值與消費量,咖啡高居其冠(註1)。而且國際商品交易額中,咖啡僅次於石油、鋁、小麥和煤炭,排名世界第5。根據國際咖啡組織資料,2012~2013年產季,全球咖啡生豆產量已達8,643,660公噸新高紀錄,全球咖啡栽植面積已逾11,000,000公頃。然而,台灣咖啡年產量僅數百噸而已,若以農糧署2013年統計,全台帶殼豆產量874.123公噸計,也僅占世界產量的0.01%而已,全台咖啡栽植面積913.41公頃,只占世界咖啡種植面積的0.008%,台灣咖啡真有立錐之地嗎?

 

 

亞洲第一!2009年阿里山咖啡入選Coty金榜

 

  不容諱言,台灣咖啡產量極低,生產成本奇高,長久以來,田園管理與後製技術不足,常有土腥與木質味譜,餘韻淺短、厚實度薄,甚至鹹澀口感,鮮少有人看好本產咖啡的前景,更不敢妄想寶島有朝一日,能種出驚豔世人的精品咖啡。

 

然而,2009年奇蹟出現,總部設於台南麻豆的運動護具外銷公司亘上實業董事長李高明,在阿里山隙頂與巃頭的亘上咖啡莊園(已更名為熱帶舞曲莊園)所栽種的有機咖啡,初生之犢不畏虎,首次參加「美國精品咖啡協會」主辦「年度最佳咖啡賽」(Coffee Of The Year,簡稱Coty),即以83.5分,贏得2009年Coty12名金榜的第11名,台灣不但成為第一個榮入Coty金榜的亞洲咖啡產國,更印證了台灣並非種不出世界級的好咖啡,「非不能也,實不為也!」。

 

阿里山咖啡在國際賽事嶄露頭角,不但帶動了全台咖啡栽種熱潮,也點燃本產咖啡與國際接軌風潮(註2);從2013年6月至2014年8月,短短一年餘,已有30支台產咖啡豆獲得美國「咖啡品質協會」(Coffee Quality Institute)的「精品級認證」(Q Certificate),其中,台中的龍咖啡有機生態園區、阿里山熱帶舞曲的送評豆,更獲得84.41分至84.67的高分,與哥倫比亞、巴西和肯亞精品豆分庭抗禮。預料還會有更多的台灣咖啡晉升精品級殿堂。

 

 

高手備出、精品豆供不應求

 

咖啡捷報還不僅此,2013年陳志煌贏得北歐烘焙者杯烘豆賽冠軍、2014年賴昱權拿下世界盃烘豆賽冠軍、劉邦禹奪得世界盃杯測賽冠軍。蕞爾小島的精品咖啡實力蜚聲國際,愈來愈多的日本、美國、歐洲、香港和大陸觀光客或咖啡玩家,來台體驗都會區的咖啡館文化,甚至到中南部參觀咖啡園。昔日滯銷,乏人問津或被唱衰的台灣咖啡,2009年以後,買氣倍增,尤其是戰功彪炳的精品級咖啡,更出現供不應求,百年難見的榮景!

 

但是,台灣咖啡並未雞犬升天,仍有許多後製粗糙,未能更上一層樓的商業級咖啡,依舊堆積倉庫賣不出,形成精品級大家搶,商業級沒人愛,天差地遠的際遇。

 

「台灣咖啡:改變正在發生,感動逐年升溫。」這絕非偶發事件或曇花一現,實為蓄勢已久,應運而生的善果,如何解讀此現象?我們不妨從台灣咖啡栽植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三大面向,鑑往知來,掌握台灣咖啡應走的道路。

 

 

談過去:台灣咖啡的百年源頭

 

序幕:牡丹社事件與撫番章程

 

   台灣文獻中,首次出現咖啡字眼,見諸於1877年清廷的《撫番開山善後二十一章程》,這與原住民殺害日本人有關。話說1871年11月,琉球的日本船隻在海上遇暴風,飄流到牡丹社(今屏東牡丹鄉)海岸,數十人登陸,其中54人遭牡丹社原住民殺害。1872年日本小田縣船隻飄流至卑南馬武窟(今台東縣東河鄉),4名日本人被原住民殺害。日本派員到北京交涉,清廷未積極回應。1874年日本出兵攻台,並在射寮(今屏東縣車城鄉)登陸。清廷調兵準備應戰,最後外交解決,清廷賠償日方黃金50萬兩,日軍撤出台灣。

 

   這起原住民殺害日本人引發的牡丹社事件,差點挑起戰端。清廷開始重視台灣土著與防務的重要,並著手推行「開山撫番」政策,透過教育與農耕,執行原住民的漢化政策。1877年福建巡撫丁日昌頒定《撫番開山善後二十一章程》,其中的第十六章程,破天荒提到了咖啡,內容如下:

 

  靠山民番除種植芋薯、小米自給之外,膏腴之土,栽種無多,以致終多貧苦。應選派就地頭人,及妥當通事,帶同善於種植之人分投各社教以栽種之法。令其擇避風山坡種植茶葉、棉花、桐樹、檀木,以及麻、豆、咖啡之屬,俾有餘利可圖,不復以遊獵為事,庶幾漸底馴良。所有各項種子,由員紳赴郡局領給。俟收成後,將成本按年繳還,以示體恤。其某某處種植某項若干?次年發生若干?收成若干?責令該員紳稽查冊報,分別有無成效,以定賞罸。

 

這是咖啡兩字最早出現在台灣歷史文獻,也開啟台灣咖啡百年浮沈浪漫史!

 

   台灣中南部有北回歸線經過,海拔500至1,200公尺的山區年均溫在攝氏15至25度,雨量1,500至2,500毫米,很適合咖啡生長。早在一百三十多年前,清廷有意將咖啡栽植納入撫番開山的方案中,直到今日,鄒族、阿美族、排灣族、布農族和卑南族等台灣原住民,在中南部和東部山區種咖啡,或許和這段歷史有所關連。

 

當時清廷將咖啡納入撫番政策,顯見咖啡在19世紀中葉以後,已是熱帶與亞熱帶區很吃香的經濟作物。盱衡當時的國際咖啡情勢,1860~1880年,斯里蘭卡、爪哇的阿拉比卡(Coffea arabica)爆發嚴重葉鏽病,而巴西為了增加產量,除了原有的鐵比卡(Coffea typica)外,又從波旁島引進波旁(Bourbon)品種,中南美洲的咖啡產量逐漸取代亞洲的印尼與印度。然而,當時台灣與大陸,仍以茶葉為唯一的提神飲品,實無飲用咖啡的習慣。

 

 

推手:英人的100株種苗,種於台北三峽

 

清廷輔導台灣原住民種咖啡,還停留紙上談兵階段,英國人已捷足先登,搶先引進咖啡到台灣。日據時代(1895~1945)台灣總督府技師田代安定考證後,於1916年編寫的《恆春熱帶植物殖育場事業報告(第一輯)P.200》指出,1884年德記洋行的英國人布魯斯(R.H.Bruce)從馬尼拉引進100株咖啡苗,由楊紹明種植於台北三角湧(今新北市三峽) (註3)。但是田代並未言明這100株究意是阿拉比卡或賴比瑞卡(Coffea liberica),此二咖啡物種,菲律賓均有栽種。

 

另外,任教美國哈佛大學的喬.溫生托夫斯基博士(Dr. Joe Wicentowski)(註4)所寫研究報告《台灣咖啡史:從出口導向的生產端到消費導向的進口端》(History of Coffee in Taiwan:From Export-Oriented Production to Consumption-Oriented Import),也採用「台灣咖啡栽植肇始於1884年從馬尼拉引種」的說法。

 

1933年,日本人澤田兼吉調查考證後,在《台灣農事報第321號》指出,1885年德記洋行的英國副經理人馬夏爾(F.B.Marshall)從鍚蘭島(今斯里蘭卡)輸入一批咖啡種子,由陳深埤播種於三峽(註5)。錫蘭的鐵比卡當時遭逢葉鏽病,幾乎全軍覆沒,英人此時引入,頗耐人玩味。

 

1903年,美國記者詹姆士.大衛生(James W.Davidson)所寫《台灣的過去與現在》(The Island of Formosa, Past and Present)指出,1891年大稻埕德記洋行從美國舊金山進口一批咖啡幼苗與種子,種植於三峽,並分贈一部份給茶農,種植於板橋鎮。這來自舊金山的咖啡種子可能是夏威夷的鐵比卡。

 

由以上日本與美國的考證資料,可歸納出早在日據時期以前,也就是滿清末年,英國商人分別在1884年從馬尼拉、1885年從斯里蘭卡和1891年從舊金山引進咖啡。然而,清廷末年在台灣北部的三峽、汐止和冷水坑試種咖啡並不算成功,原因有三:(1)台北山區冬季氣溫時而低到攝氏5度,妨礙咖啡生長;(2)受到山區原住民阻撓破壞,管理不易;(3)中國數千年來喝茶習慣難改,咖啡市場開拓不易,且咖啡栽植技術不佳。因此未能掀起栽種熱潮,直到日本占據台灣,才有了突破進展。

 

 

早於大陸、優於日本

 

中國地大物博,截至2012年咖啡產量已達50,000公噸以上,預計2020年可增產至200,000公噸,咖啡的擴產潛力,台灣瞠乎其後,但論咖啡栽培史,台灣堪稱老大哥。大陸官方資料亦坦承台灣是兩岸三地最早栽種咖啡的地方。根據雲南省農業科學院熱帶經濟作物研究所黃家維所長,2009年主編的《小粒咖啡:標準化生產技術》的序文,寫道:「我國於1884年將咖啡引進台灣省,1902年引入雲南省賓川縣……」另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叢書《雲南省志》卷三十九<農墾志>第三章第二節咖啡一文記載:「中國咖啡種植1884年始於台北,1908年後陸續引種海南島,廣西南部等地……」

 

台灣咖啡栽植史早於中國,這毋庸置疑。雖然清廷的撫番政策,有意輔導台灣原住民栽種咖啡,但最先付諸行動,引進咖啡至台灣的卻是英國人。不過,英人淺嘗即止,並未成就台灣的咖啡事業,直到日據時期在台灣試種賴比瑞卡、羅巴斯塔(Coffea robusta)、阿拉比卡,發覺這3個物種在台灣以阿拉比卡的生長狀況與品質最佳,甚至優於日本在小笠原群島(註6)與沖繩種植的成果,決定加碼投資台灣咖啡事業,做為日本咖啡市場的「產房」。

 

   日據時代一改英國人引種到台灣北部的做法,以免氣溫太低妨礙生長,日人還將北部生長狀況不佳的馬尼拉賴比瑞卡或鐵比卡、斯里蘭卡鐵比卡以及夏威夷鐵比卡,引種到冬天較溫暖的南部,另外,還從印尼爪哇、日本小笠原群島和巴西引進咖啡,種植在台灣中南部和東部。在日本市場的憧憬下,終於帶動台灣咖啡栽植熱潮。

 


---本文摘自《台灣咖啡萬歲:令咖啡大師著迷的台灣8大產區和54個優質莊園 》一書,寫樂文化

 

【身為咖啡人,不能不知台灣咖啡史】


  咖啡界必備聖經《新版咖啡學》作者韓懷宗
  見證台灣咖啡躍上國際舞台的重量鉅作!

  這島上,竟有世界級的精品咖啡豆?
  愛咖啡,不能不知台灣百年咖啡史!

你一定要認識的台灣8大咖啡產區、54個優質莊園,以及令人感動的國際金榜級精品豆

從一八八四年,英國人從馬尼拉帶來第一株咖啡樹,栽種於三峽,台灣咖啡種植已經有一百三十餘年的歷史。中間歷經日據時期、美援時期,以及九二一地震後等三個階段,幾經榮枯,台灣咖啡農的努力,已經讓台灣咖啡在國際上漸漸嶄露頭角⋯⋯

「我很驚訝這支日曬豆的表現,初聞乾香,有些微發酵過度的酒酵味,但啜吸入口,頓時羽化為乾淨、豐富、多層次的水果酸甜韻,無一絲絲不雅雜味,太神奇 了,厚實感佳且餘韻深遠,台灣能做出這麼棒的日曬豆,我很驚喜!」──前美國精品咖啡協會前任理事長、前Counter Culture Coffee總監/彼得.朱利安諾(Peter Jiuliano)

本書特色

台灣咖啡品種之多之精,超乎你的想像!    
130餘年的浪漫種植史,歷經日據、美援時期及九二一地震,幾經榮枯,2009年入選Coty金榜,成為亞洲第一,以產量計,台灣是蕞爾小島,以精品豆論,卻供不應求,台灣咖啡農在精品咖啡第三波狂潮洗禮下,視野大開,重後製、懂杯測,蒐集栽種新品種新資訊,台灣咖啡的栽植高峰與甜蜜點不在日據時代,也不在美援時期,而是現在進行式!

*2009年的奇蹟:
阿里山亘上咖啡莊園的有機咖啡,贏得美國精品咖啡協會主辦「年度最佳咖啡賽(Coty)」第11名,台灣首創亞洲紀錄!

*精品豆名揚國際:
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有38支台產咖啡豆獲得美國「咖啡品質協會」(Coffee Quality Institute)的「精品級認證」(Q Certificate)。
*台中的龍咖啡有機生態園區、阿里山熱帶舞曲的送評豆,更獲得84.41分至84.67的高分,與哥倫比亞、巴西和肯亞精品豆分庭抗禮。
美國精品咖啡協會前任理事長朱利安諾(Peter Jiuliano)曾對六支台灣精品豆的總評是:「我喝到採摘熟透紅果子的酸甜味與豐富水果漸層,乾淨度佳,台灣咖啡讓我留下極好印象。」

*達人備出:
2013年陳志煌贏得北歐烘焙者杯烘豆賽冠軍、2014年賴昱權拿下世界盃烘豆賽冠軍、劉邦禹奪得世界盃杯測賽冠軍。

這130餘年來,台灣的8大產區,除了產出醉倒國際大師的極品咖啡,更有太多令人驚嘆的咖啡奇人逸事──

  中部產區:臥虎藏龍,蓄勢待發
  南投產區:後發先至,有拚勁,有產量
  雲林古坑:底蘊深厚出奇人
  阿里山系:台灣冠軍豆產房
  南高屏:高低海拔各有擅長
  台東咖啡:山海壯麗,味譜豐厚

--這是多美好的台灣咖啡癮!

◎ 更多介紹請按此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熱門文章
孫安佐遭痛扁慘敗「鼻血狂噴」!台中燒打雞韓森拳賽獲勝
孫安佐遭痛扁慘敗「鼻血狂噴」!台中燒打雞韓森拳賽獲勝

記者爆料網

屏東重大命案!7人大亂鬥「全是軍人」海陸、八軍團回應了
屏東重大命案!7人大亂鬥「全是軍人」海陸、八軍團回應了

記者爆料網

67
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