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Chat GPT話題在全世界引爆,2月18日起在台北市立美術館揭幕的「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特展,也恰好探討AI、數位演進、基因工程對於後人類世代和環境的影響,透過藝術家以不同形式的雕塑作品呈現,提供更多關於科技介入人類生活的反思。
北美館「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特展,是由德國圖賓根藝術館館長妮可・芙麗茲(Nicole Fritz)發想,德國圖賓根文化交流協會麥斯米蘭・雷澤(Maximilian Letze)作為共同策展人策劃的展覽,匯聚23位(組)國際藝術家,展出33件超寫實及寫實雕塑作品,探討後人類時代下的人體未來形貌。
策展主軸著重在科技日新月異下,如人工智慧、基因改造、擴增實境等數位演進與遺傳學工程,將人的身體與科技技術「相互結合」,產生一種介於人類與非人類的後人類時代肉體想像。
如澳洲雕塑藝術家山姆・詹克斯(Sam Jinks)的作品〈犬頭〉,就是打造出一個擁有狐狸頭混合人類身體的混種人,細膩捕捉生命百態中生與死的共通性;安德羅・韋庫亞(Andro Wekua)的〈無題〉,則在粉紅色空間中,懸掛一個面無表情、彷如沈睡中的半機器人女孩,僅有右手指偶爾發出聲響,反思究竟是機器人更像你我,還是你我更像機器人?
澳洲雕塑藝術家山姆・詹克斯(Sam Jinks)的作品〈犬頭〉,就是擁有狐狸頭混合人類身體的混種人,細膩捕捉生命百態中生與死的共通性。(江昭倫 攝)
藝術家安德羅・韋庫亞(Andro Wekua)的〈無題〉,打造一個面無表情的彷如沈睡中的半機器人女孩,僅有有手指偶爾發出聲響,反思究竟是機器人像你我,還是你我更像機器人?(江昭倫 攝)
藝術家派翠西亞・佩奇尼尼(Patricia Piccinini)與墨爾本醫院創傷外科醫生共同創作的〈葛拉姆〉,則相當吸睛,該作品是一個擁有加大頭骨與類似安全氣囊的軀幹,以及除去頸部等特徵的未來人,呈現人類為承受車禍致命衝擊所必需的進化,試圖以科技重塑人類肉體形象。
共同策展人麥斯米蘭・雷澤以最近很夯的Chat GPT話題為例,強調科技對於人類的影響相當多層面,有正面也有反面,展覽中並沒有給出標準答案,而是希望提供給大家思考。
北美館館長王俊傑也認為,「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特展,處理的不只是寫實造型,而是藉由藝術家以非常吸引人技法,探討後人類時代對於環境的關注,對於未來世界的想像等等議題。王俊傑:『(原音)科技的介入讓人類更加依賴科技,當然也受到他的宰制,所以我們也漸漸失去我們的主體性,所以我想透過這個展覽,我們可以重新反思,到底人為什麼存在,人的主體性跟人的本質到底是什麼,這是這個展覽給我們最大的省思。』
「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特展是北美館時隔許多年後以雕塑為主的大型展覽,許多雕塑定義也不在純粹具象,還結合投影,擴增實境,想像後人類時代肉身形態與演變可能性,在視覺效果與論述深度上都相當精彩。
台北市立美術館「未來身體:超自然雕塑」特展,自2月18日起展出至6月4日。(江昭倫 攝)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北美館「狂80」展 新視角再現充滿張力文化現場
北美館擴建工程開工 首座地下美術館2028開館 (影音)
北美館TEAM年度個展 4藝術家帶來藝術多元討論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