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富市場承繼自日本時代的「綠町食料品小賣市場」,原址大概在今之大理街、萬華區公所附近,可是因離人口聚集區太遠,經營得不算成功,當時的日本總督府便另外在新富町規畫了今天那座馬蹄型的新富町市場。新市場在1935年(昭和10年)1月7日破土興建,而且蓋得很快,同年6月28日就落成啟用了。
市場啟用後,販售各式生鮮食品、日本進口食材、菸酒、糕點和食器,還有提供市場需要保鮮的製冰室,總計約30多個攤位,日人和台民都來進行買賣,生意沖沖滾,卻也因此引來攤販麇集,這對合法申請進駐市場內的攤商很不公平,日本政府只好在1937年把那些攤販也列入管理。
然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這座市場卻暫停營運,直到戰後才又重新啟用,但由於疏於管理,整個市場亂烘烘、髒亂不堪,又受到新建環南市場的影響,一度有漸趨沒落的態勢,所幸幾經整頓,現已秩序井然,短短的一條三水街涵蓋相鄰三個市場,自康定路至昆明街共計123個攤位,再經2013年的改造,空間變得明亮舒適,老市場、老攤都活化起來了。
如今東三水街攤販集中場(當地人習慣稱東三水街市場)、新富市場以及新富町文化市場,再加上靠近艋舺的美食集中區,簡直就是美食家的天堂了。
年輕時由於任職報社,社址即在附近,所以整個市場區域都是我獵食的戰場,但美食實在太多,只好寫幾家個人偏好且具特色的攤位。
從三水街的入口進入,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有名的「竹圍土雞」。這是在地人選購甘蔗雞、鹽水雞的老店,其中果凍雞外皮鮮嫩,肉質甘甜多汁,看起來像果凍般誘人,頗受歡迎。
其實雞鴨買賣也見證了市場的歷史,1960至1970年代間,雞隻生意來到巔峰,許多中南部北上的年輕人來到市場討生活,索性就地蓋起「半樓仔」違建棲身,一樓則宰殺雞鴨。如今新富市場仍有許多雞鴨行,但在市場改造後環境已大不相同了。
「艋舺大豐」原名「大豐魚丸店」,薪傳三代,炸物、火鍋料和各式海鮮製品琳琅滿目,店裡最有人氣的是炸牛蒡。買好這裡的熟食,還可拎著到旁邊那棟馬蹄形建築新富町文化市場裡一家以「白天喝酒」(昼飲み)為號召的「萬華世界・下午酒場」點來啤酒,度過微醺的午後時光。
大豐旁的「阿婆油飯」原是名喚林銀的阿婆所開設,攤子沒店名,但因她的頭髮很早就發白,所以就稱阿婆油飯,現為二代目了。她的油飯是採新米和舊米間「半新不舊」的長糯米,洗淨、浸泡,最後加入自製豬油,在木桶蒸上40分鐘,就是熱騰騰膾炙人口的油飯了。
「多餃舍」的餃子色彩繽紛,使用紅蘿蔔、菠 菜、紅麴、燕麥等天然素材,調配出多種自然色彩,光視覺就勝人一籌;內餡則選用三峽的黑豬肉,䊆彈好吃,不僅2009年贏得「天下第一攤」網路票選百家攤商,在2016和2018年還得到台北傳統市場節——生鮮類金賞獎。
「金和壽司」是便宜大碗又好吃、CP值超高的日本握壽司店,先前是只做外帶的攤位「金禾壽司」,還可以於隔鄰已營業一甲子以上的「丸合鮮魚」先選喜愛的魚貨,再遞過來製作生魚片或握壽司。金禾後來有了店面,更名為「金和」,吸引更多人來交關。
「紅龜伯」店名源自二代目老闆董敏卿的父親,紅龜伯早年在艋舺賣粿,後來遷移到新富市場,當時市場機能不完整,必須用「占地為王」的方式搶個位置來呼賣,最後再搭起竹棚來。起初只販售兩種粿品,現在芋頭粿、紅龜粿、菜頭粿、鹹綠豆、草仔粿、油飯和鹹粿等擺了一店,滿滿皆是,會買回家當點心,這可是我這種老派的風格。
「鹹蜆仔」則是我母親的最愛,早餐一個個慢慢吸吮,不亦樂乎,在市場裡就有這麼一攤鹹蜆仔,這家鹹蜆仔除了蔥、薑、蒜、米酒、醬油,還有一味祕中祕,就是在滷水裡加入茶米茶,使得滋味更香醇,也不會死鹹,一賣就是六十年以上。
以上提到的只是市場內的美味,三水街另一端到龍山寺的精彩美食也不遑多讓,住在艋舺的老台北人真是幸福啊!
新富市場正門口(魚夫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