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礙者的文化平權,在中國「緩慢發芽」

障礙者的文化平權,在中國「緩慢發芽」

Rti 中央廣播電臺 2021-07-24 10:30

「請問今天會有人協助我看電影嗎?還有以後能不能放一些中文的影片啊?我聽不懂英語呢!」在《親密治療》的觀影現場,一位視障參與者向活動的志工提出了請求。

志工躊躇了一會兒,向參與者委婉地表示道歉,告訴對方本場活動並沒有請到專業做口述影像的老師,詢問他能否接受志工以一對一的形式,向他慢慢介紹電影的情節。至於參與者的另一個請求,志工則坦言中國本土的殘障影片並不多,因此可能無法滿足對方的期待。

視障參與者的提問,只是文化平權在中國踐行的困境之一:不僅以殘障社群為主題的影視作品、圖書出版產量極少,而且大量與藝術有關的展覽與會議都缺乏無障礙設施、合理便利,無疑把障礙者在藝文方面的需求置於「空中樓閣」。

如今,民間已經有殘障個體、殘障NGO意識到這個問題,並開始以個人行動、線下工作坊等形式,為更多障礙者提供了解與接觸融合藝術的機會。不過,在中國官方層面,與文化平權的政策,仍處在「緩慢發芽」的狀態。

當文化平權,受困於「健全中心主義」

聯繫上聽障導演高明的時候,他正在準備籌劃一部殘障與性的影片。

作為殘障社群的個人行動者,高明一直在中國努力地推廣文化平權。在他看來,文化平等的理念與踐行,不僅是有益於殘障社群,而且還可以推動無障礙設施的普及與共融社會的形成。

除了拍攝紀錄片,高明還是一個插畫師、自由撰稿人,通過畫、文字、影像等各種形式,提高身心障礙者在社會的能見度和自信感,幫助他們可以從大量偏見中「驕傲出櫃」。

然而,高明的願景很美好,實踐卻充滿了艱辛。在2014年大學畢業之後,他就開始拍攝紀錄片。對於不善言辭的高明而言,紀錄片是在失聰之後一個給予自己陪伴與鼓舞的角色,也是他回應這個世界的一種方式。

那時,高明宛如一只不怕虎的初生牛犢,主動申請去中國的一家電視臺實習,希望學到更多紀錄片拍攝的技巧。但在電視臺裏工作,高明卻沒有遇到殘障或用手語溝通的同事。這讓他非常苦惱,只能只能慢慢自我探索,積累經驗。

在沒有人為他提建議的窘況下,高明有段時間甚至開始自我懷疑,覺得殘障者可能沒法做好導演這個職位。直到他去了臺灣深造,親自去拜訪了聾人協會與臺灣公視的老師,這才發現自己困在「健全人中心主義」(Ableism)的環境中。

健全人中心主義,是指對障礙者的歧視觀,認為個體由於殘障而失去了社會參與的能力。由於中國社會處在福利模式與醫療模式中,且沒有殘障平等教育的前提下,大量的非殘障者在日常生活中,會以如此畸形的態度去看待殘障者。

上述現象,也導致了在職場中的高明,失去了殘障同伴的支持。慶幸的是,在老師的推薦下,高明得以認識了一些臺灣的聽障導演,還學到了不少創作與拍攝的知識,讓他對文化平權需要的社會支持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從那之後,高明開始研究殘障者在中國影片的形象,思考自己要如何把真實故事呈現在鏡頭面前。他發現,中國的影視作品都習慣把殘障者設定為「身殘志堅」的狀態,無疑又加深了大眾對殘障者「可憐」、「值得同情」的刻板印象。

毫無疑問,這也是「健全人中心主義」的體現之一。非殘障的藝術創作者缺乏對殘障社群的了解,也沒有與他們在日常中相處的經驗;即使個體已經有意識為殘障社群發聲,可作品呈現仍然達不到尊重、平等與共情的要求。

為此,高明決定舉起鏡頭,開始拍攝起了身邊的朋友,通過記錄他們的生活,反映殘障社群的現狀。後來,考慮到一部分殘障者有隱私困擾,高明便把他們的感受,通過文字與插畫的形式去呈現,以此填補相關資訊的空白。

在高明之外,近年來出現了不少個人行動者,以藝文形式去倡導文化平等。比如在2020年,聽障導演戈弋在北京發起了一個與聽障相關的展覽,邀請參與者通過視聽設備,去體驗聽障者的聽覺世界,並從中普及一些關於聽力的知識。

這種在社群內部興起,由個體以自身障礙經歷為素材,去發起藝文活動的形式,正在慢慢流行。畢竟,比起激烈的殘障維權,又或者是以賦權為主的小型工作坊,藝文活動在沒有言論自由的中國,反而顯得更加溫和,也可以傳播得更廣。

但與此同時,殘障行動者們也面臨著一些困境,比如找不到合適的線下場地。因為在中國的藝文空間中,如影院、藝術園區、圖書館等,無障礙設施與合理便利普遍缺乏;只有少數是障礙者就業的店鋪,才可以接納殘障者發起藝文活動。

如果線下做不了,那麼線上可以解決問題嗎?在疫情蔓延的當下,高明把紀錄片都放在了網路上傳播,收到了不少好評。但他也很擔心,隨著官方對網路的審查愈發嚴格,這些被誇為「有創意的作品」,會突然有一天消失得無影無蹤。

現在,由於脫口秀在中國受到了大量追捧,高明一方面在思考能否能發起殘障主題的脫口秀演出,另一方面也在尋找其他推廣文化平等的形式,從而讓障礙者獲得更多的發言權。

為障礙者的文化需要,而「散播種子」的民間力量

促進文化平權這條路上,若只是依靠個體行動者的發聲與行動,無疑是難以持續的。為此,比行動者擁有更多人力、資金等資源的非政府組織(NGO),則成為了滿足社群需要的重要民間力量。

一位在NGO工作多年的志工黃香告訴筆者,對於不少殘障者而言,這些藝術活動都是他們在生活中難以接觸到的:一方面是無障礙設施與合理便利的缺乏,導致出行困難又繁瑣;另一方面則是外界會以異樣目光看待,令他們不敢主動報名藝文活動,進而長期無法進行社交活動,最終對身心健康形成負面影響。

黃香曾深度參與兩個針對不同年齡的殘障藝文項目。第一個是面向中老年殘障人群的項目。NGO會先邀請不同障別的人群參與,再向當地的居委會申請一個免費的場地,之後再尋找如舞蹈、音樂等專業老師,在每周末組織一次藝文活動。

她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則是這些中老年殘障者們,盛裝打扮好,去監獄表演。演出除了給障礙者一個表演的舞臺,也是利用了殘障者的「身殘志堅」的刻板板標簽,給勞改犯們看到生活的希望,讓他們積極改造、早日出獄。

對此,黃香坦言「這是一種政治目標」。在中國,NGO的大部分藝文活動,都要考慮中國「維護社會穩定」的要求,才可能長久地進行下去。而且,若藝文活動的規模足夠大,NGO還需要提前向政府部門報備,得到批准後才可以發起。

後來,黃香來到另外一個服務青年殘障群體的機構,接手了一個藝術療癒的項目。與上一家機構明顯不同,這個機構服務的群體年齡輕一些,倡導的理念也更為先進,從服務社群轉變為賦權社群,鼓勵個體在參與藝文活動之外,也可以自主發起。

比如NGO會發起一個領導力工作坊,邀請一些經驗豐富的老師,以及全國各地的殘障骨幹,一起根據社群的需要,討論如何發起一個線上或線下的藝文活動,再學習如何寫一份項目書、計算成本以及最後執行的技巧。

在工作坊中,黃香會不斷地調整每日的安排,讓這些殘障骨幹們在安全空間內,淋漓盡致地表達想法與困惑,尤其是基於殘障的刻板印象。她認為,這些表面只是傾訴的對話,會慢慢像蒲公英的種子般,散落到全國各地。到那時,骨幹們也會發起類似的觀影會、讀書會、茶話會等,殘障者的藝文需求就得以「有處安放」。

除了在社群內部賦權,NGO也在思考各種「出圈」的可能性,比如發起殘健融合的藝文活動,讓殘障議題不再局限於「小眾狂歡」。黃香就參與過一個心智障礙機構發起的撫慰犬活動,以寵物議題為亮點,吸引大眾去了解撫慰犬的工作,科普其與自閉症群體的聯繫。

然而,單個NGO自主組織的藝文活動,或者以培力工作坊賦權個體行動者,影響力是有限的。哪怕這些活動的時間已經選擇在中國助殘日(每年的5月17日)的前後,可以通過媒體增加曝光率,但公眾對此的關注度仍然很低。

一些NGO注意到上述現象後,便決定聯合起來,組織行動。比如在2014年11月,一加一殘障人公益集團等六家公益機構,共同發起殘障發聲月的活動。從那之後,每年11月都被社群認為是發聲月,一些NGO也會發起響應的藝文活動。

長達一個月的時間裏,與殘障相關的藝文活動,則成為助殘日之後的第二個活動高峰。這也是黃香整年的工作計劃中,最忙的一段時間;但她卻不覺得辛苦。畢竟,只有在這個月,障礙者才有更有機會去接觸與了解多元文化。

文化平權政策,正在「緩慢發芽」

當民間力量已經有意識去採取各種策略,實現身心障礙者的文化平等。那麼中國的文化政策,在平權的進度如何呢?

早在2016年,聯合國便通過了《殘疾人權利公約》,中國正是締約國之一。在公約中的第三十條,就明確提到了「參與文化生活、娛樂、休閑和體育活動」,表示國家應採取一切適當措施,確保殘疾人有權在與其他人平等基礎上參與文化生活。

從2010年起,中國殘聯、文化部等部門發起「全國殘疾人文化周」的活動,讓各地組織相應的藝文活動。至於藝文活動的時間,則沒有統一標準。各地會選擇靠近障礙者相關節日的時間,或者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再發起。

不過,上述政策雖然看起來非常注重殘障者在文化方面的參與,但在活動的實際執行中,卻差強人意。

一位曾在殘聯工作過的社工荔枝告訴筆者,殘聯發起的眾多藝文活動,如觀影、插花等,都不是公開發起的;參與者只限於戶籍在當地的殘障者,由專門的工作人員直接打電話通知。至於非本地戶籍的殘障者,則不知道有藝文活動的存在,也沒資格參加。

荔枝認為,殘聯在發起藝文活動的過程中,更重視對障礙者的管理。如果允許非本地戶籍的殘障者參與,在活動中出現了意外的窘況,那麼當地殘聯則需要承擔這些風險與責任。出於此,殘聯便只願意管理與負責當地殘障者。

此外,對於藝文活動的選址,殘聯並不會花太多的時間去解決無障礙、合理便利的問題,而是從殘保金拿出一部分資金,再征集一些志願者,讓他們去引導殘障者進出場地,或者幫殘障者抬輪椅等事宜。

最後,參加藝文活動的殘障者,都會獲得一些從殘保金支出的交通補貼。哪怕個體對藝文活動不感興趣,也會因為補貼而來。因為活動的參與者越多,發起的政府部門則可以把此作為政績,寫入工作報告。

從戶籍限制殘障者的參與,到活動執行不考慮殘障者的需要,荔枝不由得感慨「過於形式主義」。她坦言,這些藝文活動更注重領導的政績,執行的理念也是通過發錢的「幫扶與救助」,實際上無益於提高社會上的殘障平等意識。

荔枝的不適感,在另一位採訪對象東芝的分享中,也出現了類似的描述。東芝是一個肢殘的大學生,曾給殘聯與高校合作的藝文活動做志工。當時,東芝看到有學校要舉辦一場「無障礙衣服」的展覽,便興致勃勃地報了名。

但在活動的現場,東芝只是看到了不同的殘障者在走秀,至於無障礙衣服的理念是什麼,不同障別的個體對衣服的需要是什麼,直到活動結束都沒人提及。這讓東芝大所失望,覺得自己只是參加了一個以殘障為噱頭的服裝發布會。

後來,只要知道是殘聯發起的藝文活動,荔枝與東芝都不願再參與。她們的回避態度,正是對中國在文化平權政策上「敷衍了事」的一種反抗——當藝文活動,變成了當地政府顯示政績的「工具」,殘障者的基本人權也成為了「空中樓閣」。

中國官方應該反思的是,這些藝文活動的策劃者是否大部分是殘障者,以及殘障者本人想參與什麼類型的藝文活動。最重要的是,官方不應該限制障礙者的選擇,而是應該提供一個想像空間,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可以選擇什麼。

截至目前,新冠疫情在中國已經得到了控制,偶爾還會有零星病例出現。隨著趨勢逐漸好轉,一些殘障融合的藝文活動,正在線下有條不紊地展開。黃香告訴我,由於殘障者在家憋得太久,所以每次把活動申請發出後,參與者都是爆滿。

她說,中國的輿論環境有可能會愈發緊縮。但在此之前,她與個人行動者高明的理念一樣,都希望自己可以盡量多做一些事情,讓「文化平等」這顆緩慢發芽的種子,還能在這片不自由的土地上,繼續生長下去。

 延伸閱讀 

→ 集體缺乏無障礙意識讓中國社會殘障者成了隱形邊緣人
→ 從倡導到投訴,他們用行動爭取障礙者的權利
→ 從電影淺析障礙者性權:若他們的愛與欲,可以變得無障礙

作者:陳贊多 一位長期關注性別議題與障礙者權利的中國社工,透過報導與個人書寫,帶領讀者了解障礙者在中國社會的生存現狀。

  

原始連結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我是異性戀,曾在跨性別熱線當志工
七二一警黑合作兩年後 秦皇「威力加強版」焚書坑儒在香港
馬戲團表演

熱門文章
中國拳手披五星旗「蹦跳繞場」超高調 隨即被台灣消防員打爆
中國拳手披五星旗「蹦跳繞場」超高調 隨即被台灣消防員打爆

上報Up Media

GD特展登上台北101!「包下3個樓層」售票、活動資訊一次看
GD特展登上台北101!「包下3個樓層」售票、活動資訊一次看

LIFE生活網小編

遇詐拖垮全家人!豐原5屍慘案「大女兒臉書自介寫16字」一度不信被騙
遇詐拖垮全家人!豐原5屍慘案「大女兒臉書自介寫16字」一度不信被騙

CTWANT

小琉球新制上路!搭船「實名制」 蛤板灣潮間帶收60元
小琉球新制上路!搭船「實名制」 蛤板灣潮間帶收60元

TVBS新聞網

「黃金投資詐騙」又一樁!台中小吃店父女檔落入殺豬盤陷阱 抵押4房背債3500萬
「黃金投資詐騙」又一樁!台中小吃店父女檔落入殺豬盤陷阱 抵押4房背債3500萬

CTWANT

台中一家五口慘死!2男3女陳屍家中「疑被財務所困」
台中一家五口慘死!2男3女陳屍家中「疑被財務所困」

中天新聞

不斷更新/丹娜絲恐穿台!6縣市放颱風假 全台7/6停班停課一覽
不斷更新/丹娜絲恐穿台!6縣市放颱風假 全台7/6停班停課一覽

中天新聞

66
0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