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夢田文創與玉山社主辦的「島上生活」系列講座第一場日前在閱樂書店揭開序幕,第一場由劉克襄主講。今年七月,接下中央社董事長這個新任務和新挑戰的劉克襄,寫作時間雖比以前減少,但卻有了更多對旅行和探險的思考,也回憶起一些往事,因此有了這次的主題:「最近沒旅行:我的探險想像與反思」。
回憶1987年 因為「探險家台灣」認識楊南郡
他首先回憶30年前往事,他和過世的台灣古道先驅楊南郡認識的經過。1987年臺灣解嚴,他任職自立晚報副刊主編,身為黨外報紙,副刊需要新氣象,1988年1月1日副刊的第一炮,他刊出「探險家在台灣」,介紹十位來自歐美、日本的探險家,包括馬偕醫生、伊能嘉矩、鹿野忠雄等人。
見報那天中午,一位男子拿著報紙衝到報社,質問是誰編的副刊?他心想慘了是警總嗎?問明來意,才知來者叫楊南郡,不得志的他,看到副刊後感覺覓得知音,劉克襄說:「我不小心開了他的天靈蓋,讓他有機會找到新世界。」
早年爬遍台灣百岳的登山好手中,楊南郡是其一,他撰寫《八通關古道調查》,是古道研究第一人,但半生不得志,直到60歲遇見劉克襄後變一尾活龍,兩人一同登山走古道。精通日文和英文的楊南郡,晚年翻譯伊能嘉矩、鹿野忠雄多部著作,劉克襄解釋:「書中每一個提到的部落他都去過!」楊用心編寫「譯註」,使得楊的譯註和原著一樣精彩。
劉克襄回憶多年前和楊南郡到八通關,楊向他娓娓道來八通關的故事,「我最近沒旅行,回首30年前的事,也是對自己的勉勵。」兩人相知相惜,也影響劉克襄日後的自然寫作之路,他寫的不只是風景,他在作品中連結古道及台灣歷史。
三叉山空難、神話之鳥 台灣充滿了各種故事
陷入創作瓶頸的劉克襄日前到台東,遇到腳趾發黑的中央社記者,一問之下,才知對方剛從嘉明湖旁的三叉山下山,原來他在做62年前的三叉山空難深入報導,史稱三叉山事件。劉克襄說:「這是臺灣登山史上最慘的一次。」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說:62年前的三叉山空難,這是臺灣登山史上最慘的一次。
三叉山事件的故事是這樣的,1945年9月,美國運輸機在三叉山墜毀,造成20多人罹難,日本派80多人救難隊上山搜救,包括原住民、閩南人、日本警察等,沒想到遇到颱風侵襲,山上天氣又冷,30多人相繼罹難。山上有很多故事等著被挖掘,劉克襄告訴這位記者:「如果我是你,我會把這個故事拿出去拍電影。」導演李惠仁已拍攝這題材。
他接著分享生態攝影及導演梁皆得的故事。梁皆得2000年在馬祖發現「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的蹤跡,這種鳥上次出現在文史記載,是100多年的事,這本該是致力發展深度生態旅遊的好機會,但國家對觀光的想像仍停留在美食之旅,精緻的生態旅遊沒被發揚光大,最近黑嘴端鳳頭燕鷗也在韓國被發現,劉克襄不禁擔心韓國會迎頭趕上,吃掉生態旅遊的大餅。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圖說:2000年在馬祖發現「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的蹤跡,這種鳥上次出現在文史記載,是100多年的事...
故事激勵了他 希望尋找新角度再出發
劉克襄演講當天,正好是金鐘獎入圍名單公佈,他主持的公視《浩克漫遊》入圍「生活風格節目獎」,但節目已停播。在浩克慢遊的停下腳步的這段期間,也正好可以思考節目接下來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呈現。「希望再出發的時候,可以找到更好的生態旅遊方式。」他最近沒旅行,但仍不停止思考。「每一條路都一樣,走久了都會遇到瓶頸。」他坦然和讀者分享自己的困惑,無論是關於山林古道、生態旅遊或是對探險的追尋,其實都和這時代許多人一樣有著焦慮不安與困惑:「但這不只是我的低潮,每個人都在找尋出口。至於何時能找到答案?我不知道。」而如何在既有的狀態下尋求改變,便是一個必須持續對自己發問的問題。」
由夢田文創與玉山社主辦的「島上生活」系列講座第二場講座將於9月13日晚上七點在閱樂書店舉辦。主講者為《小的台灣史》作者戴寶村與《台北城市散步:走過,不路過》作者邱翊分享對台北城歷史發展與古建物各有研究的老師談台北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