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學生缺乏競爭力」、「臺灣教育澈底失敗」…,聳動的新聞標題,看了直教人搖頭,為孩子的未來擔憂起來…。
「等等,我看到的可不是這樣啊!」許芯瑋鏗鏘有力的聲音切斷了無止境的負面思緒。
原本只是一名平凡的高中英文老師,不經意中看到的TED影片,為許芯瑋開啟了全新世界。現在,她在臺灣推動的「全球孩童創意行動挑戰」(Design For Change,DFC)已經七年了,DFC團隊希望透過設計思考,帶著全臺各地的學生看見問題,並試著解決。「我可是見證了全臺灣小朋友與老師的各種超能力呢!」她自信滿滿地表示。在她眼中,教育充滿了無限可能。
超能力聽起來有些不切實際,不過,一切都從超平凡的故事開始──關於小朋友的故事,還有,許芯瑋的故事。
一杯奶茶,看見老師的本質
許芯瑋就跟大部分的人一樣,經歷過一般的學生時期,有討厭的科目,當然也有成績不理想的時候。她說起自己剛升國中的學業表現,「因為我沒有補習英文,因此跟同班的同學比起來簡直爛到爆!」她誇張地形容自己的「菜英文」,那時的她,大概也沒想過未來會成為一名英文老師吧。
為了跟上學校進度,只好聽媽媽的話開始補習,一開始她非常抗拒冰冰冷冷的補習班,直到遇見一間小型的家教班,裡頭的溫馨才終於讓她點了頭。
那時連簡單的單字都拼錯,初入班時的能力檢定是「英文初學班」的程度,老師看了看成績,沒有太多評論,只是輕鬆地歡迎她加入。要拉拔一個「英文菜鳥」到水準之上,老師是如何教學、如何管教,雖然印象深刻,但是,最讓她留戀的竟然是老師時常煮的奶茶。
溫潤香濃的奶茶,承載著老師的鼓勵與陪伴;嗅不到成績競爭的煙硝味,也沒有老師緊迫盯人的窒息感,整段英文家教的記憶裡,瀰漫著甜甜的滋味。她回憶起那段時間,「老師總是用奶茶,還有一系列精心設計的活動,盡可能地拉拔我們,試著讓我們愛上英文。」
以後來的成就回推,那段日子對許芯瑋可說是意義深重,從一口破爛的英文,之後考上師大英語學系,當起英文老師,甚至用英文做為溝通的利器,將DFC帶進臺灣,這都歸功於家教老師,為她充實了英文實力。不過,比起語言能力的增進,她更感念的是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
面對表現落後的學生,有些老師選擇置之不理,在「沒救了」、「撿角」不被看好之下,學生感到氣餒,甚至放棄了自己。「但我的老師並沒有這樣,就算我的程度那麼爛,老師也不曾用成績定義我。」老師相信學生的可能性,不會以學生目前的狀態去猜想他的未來或者限縮他的空間。
由無數杯奶茶串起了那段補習時光,奶茶的濃郁流竄於齒縫間,久久不散,老師的溫柔同樣留存於記憶中。看著老師的身影,許芯瑋告訴自己:「我也要成為同樣的老師。」
來自印度的感染力
大學畢業後,許芯瑋順利考上教職,回到高中母校教英文。她笑說,當上老師後,終於一圓小時候想要拿紅筆打勾勾、打分數的夢想,只不過,諷刺的是,「分數」這玩意卻讓她在教學上遇到了兩難。
成績,是教育現場中重要的指標,有時甚至成了唯一。當她邁著英文老師的步伐,設計許多活動,要讓學生留下豐富的學習記憶,卻遇到了家長這個大魔王關卡。有的家長很認同她的作法,甚至欣喜地跑去向她道謝;但同時也遇到另一群家長,帶著責備的語氣,希望她減少課外活動,顧好學生的成績。
在這兩種家長之間,她不曉得該往哪裡去,又該成為怎樣的老師。直到她在網路上邂逅了印度的瑟吉校長。
在一支八分鐘的TED影片裡,瑟吉校長述說著自己在推行的DFC理念;她引導孩子運用設計思考,為生活中的問題尋找解方。這些行動影響了許許多多印度的小朋友:在識字率低落的村落裡,小朋友當起老師,帶著父母認識字;親身體驗童工被剝削的處境後,小朋友拿起宣傳板,到工廠遊說老闆們不要聘雇童工…。這些小朋友的眼神充滿著熱情,堅定地為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努力;為了要達到目標,他們甚至把學校教的知識通通翻出來,找尋可以解決的方案。
看著這些,許芯瑋感動地落下淚,她多麼希望自己的學生也擁有同樣的眼光。「我要讓我的學生參加DFC!」許芯瑋在內心吶喊著,她找到了讓孩子做好事,又能顧好成績的平衡點了。
「與其說DFC是種挑戰,不如稱它為一種生活態度。」她解釋,改變之先,得先對生活的周遭有更多覺察,細心感受生活中令人困擾的事情,並運用想像力,想像任何可以解決問題的辦法。天馬行空地想過一輪,便需要進一步檢視這些方法的限制與可行性,慢慢限縮,最後踏出想像,走入實踐。
執行中會遇見感動,也會遇上失落,但這都無妨,把這些心情感受,以及所經歷的種種記錄下來。無論成果如何都試著和人分享,讓其他人明白,年紀不是阻礙,知識也不光只能應用在考試上,每個人的力量,每個人的可能性,都是超乎想像的。
許芯瑋將DFC思惟帶給班上學生,一百多位同學設計了將近三十種方案:有人發現社會上的溫暖逐漸冷卻,決定上街頭募集民眾的鼓勵,將這些關懷小語傳遞給醫院的病童,為他們打氣;也有人對下雨天時散落走廊的雨傘感到不舒服,於是利用寶特瓶製成傘架,還給學生一條清爽的走道。
大大小小的計畫描繪著理想的藍圖,只是理想總有碰上現實不如意的時候。原本想拍下病童微笑的身影,但顧及隱私只好作罷;雖然有些失落,但學生轉而告訴自己,那美好的感動早已深深烙印在彼此心中。製作傘架的同學也曾想過將計畫擴及為「美化校園競賽」,邀請全校學生一起參與,並請美術老師評比,卻因為時間緊湊,老師無法配合而泡湯。雖然不如預期,但學生顯得非常坦然,並鼓勵自己:「改變從來就無法要求別人,從自己做起就夠了。」
相信學生並不會因為這些失敗一蹶不振,反而藉由一點點的成就,帶著他們繼續做出更多的改變。「改變」時常給人駭人的形象,但這其實都是人們自己嚇自己的結果;因為害怕失敗,擔心浪費時間,給自己找了很多理由留在原地,不願也不敢改變。這些學生卻告訴大家,改變其實可以很簡單,就算資源、經歷樣樣不足,就算自己的力量只有一點點,但,一點點又何妨,學生們在這一點點的小事上得到了大大的感動。
看著這群學生,身為老師的許芯瑋很欣慰:「課堂學到的知識,終於有個出口宣洩了。」她發現,當抽象知識轉化成生活中實際可運用的工具後,不但不會耽誤到課業,學以致用之餘,還因此帶動了成績。
為自己做一次「DFC」吧!
DFC的傳染力,從印度一路蔓延到許芯瑋以及她的學生;見證了教育應有的樣貌後,她決定將這樣的理念推廣到全臺各地,於是辭去教職,成立了DFC Taiwan。旁人看來是衝動下的抉擇,對她來說,是看到了需要,所以做出這樣的選擇;這正是她為自己做的一次「DFC」。
「大家可能都期待我講一些壯烈的故事,但其實這些選擇都只是一念之間,而一路走來也是如此平淡。」DFC強調的從來就不是轟轟烈烈的壯舉,而是帶著大家看重小事。從生活的小事覺察起,藉由小小的改變,看見自己的可能性,而能夠在超平凡之中,發現超能力的存在。
不只是學生,許芯瑋更希望大人們也可以參與在改變的行列中,「其實真的不難,現在回想起,在我還沒接觸DFC之前,就已經做過類似的事情了。」當時她只是因為看了=不願面對的真相」覺得太震撼,希望喚起大家對環境保護的重視,所以花零用錢影印電影優惠卷,發給身邊的人,讓大家有機會認識這議題。「就是這麼簡單!」具備超能力,只在乎人們是否願意相信自己的力量。
還在抱怨教育的失敗,擔心下一代的未來嗎?許芯瑋告訴你:「I CAN Be the 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