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年前,我們都不確定,在台上以鋼琴彈奏《母親您真偉大》的小女孩,會成就怎樣的人生?甚至不確定,她的人生還能有多少時光?我們只是不知不覺跟著當日如老天悲泣而落的雨水,一起默默流淚,因為女孩彈琴的手指,正一滴一滴滲著血。
那是1998年歲末,一群連孩子疾病名字都找不著的家長挺身而出,推動罕見疾病基金會成立的「點亮小小螢火蟲」音樂會上,一臉的嚴肅、倔強的10歲「泡泡龍」女孩劉佩菁為募款獻曲。那時的她,已渾身無一處完好肌膚,手指也因傷口出現沾粘,練琴其實是復健,拉扯手指、延緩沾粘速度,但每張開手指一次、就是一陣撕裂。
佩菁那以血淚催化的音符,是台灣罕見病友權益促進重要的一曲,民眾「聽見」了這些微弱生命震憾性的聲音。隔年,在沒有財團、企業資助,完全由民眾小額捐款募資,罕見疾病基金會成立,讓病家終獲「名份」,在就醫權益、社會支援、就學、就養,有厚實的依靠與政策參與、促進的發聲管道。
血指彈奏 催生罕病基金會
有些孩子有了治療性奶粉供應、有些孩子等到了新藥給付,扭轉了他們「沒有明天」的宿命。而挺身為其他病友彈琴募款的佩菁,至今尚無藥可醫。
佩菁罹患的是遺傳性表皮分解性水皰症(Hereditary epidermolysis bullosa),我們稱為「泡泡龍」;在國外,有個更美麗也更心痛的名字「蝴蝶天使」,意指這些小天使們的肌膚如蝶翼般細薄、脆弱。他們因為身體負責維繫皮膚表皮與真皮附著的成分基因突變,稍微摩擦就會破皮起水皰或血皰,嚴重者連口腔、舌頭、食道、腸胃等全身黏膜都會起水皰,進食困難,以致貧血、營養不良、肢體萎縮。
佩菁的媽媽林錦貴這樣形容:「就像每一天都被氣爆炸傷一次那樣。」是的,她全身百分之九十都是深及真皮的傷口,曾被醫師判定「零存活率」。
今年已26歲的佩菁,唸完大學,成為全球醫界口中的「奇蹟」。這個奇蹟是林錦貴每天要花上10幾個小時幫佩菁換藥、敷料,26年來沒有一日公休換來;更殘酷的考驗是,上一刻才換好藥、下一刻皮又破,而隨著佩菁一天天長大,傷口一天天變多、變大、變深。
每一天,佩菁都要熬過皮綻肉開、血流成河的煎熬,並且還不允許勇氣一次用盡,得留存一些面對等在明天的痛楚,才能倖存。於是,每一天,對她而言,都是一次新的「誕生」,每一天,她都在賦予自己誕生的意義。
10歲時彈琴為罕病基金會募款,基金會創辦人陳莉茵回憶,當年,為音樂會早一日由高雄來台北的佩菁,義演唯一要求是「參觀故宮」。她永遠記得年紀小小佩菁拒絕了故宮預備的輪椅,不顅傷口疼痛,顛簸地一步步、踮起腳尖,細細觀賞故宮國寶,大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