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以為「沒症狀就沒事」!許多消化道癌症,如早期大腸癌、胃癌與食道癌,初期沒有明顯徵兆,等到出血、體重驟減等症狀出現,往往已錯過黃金治療期。醫師表示,透過胃鏡與大腸鏡篩檢,不但能早期發現消化道癌前病變,針對初期的癌症與大顆息肉,更可以「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ESD)進行微創切除,提早處理恐有癌變機會的病灶。
奇美醫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張瑄元舉案例說明,45歲陳女士偶爾出現腹脹與排便習慣改變,因家族有大腸癌病史,於是安排無痛大腸鏡檢查,發現3顆大腸息肉,其中一顆無法用一般內視鏡切除處理。醫師運用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完整移除病灶,並定期於門診追蹤,避免癌前病變進展成癌症。
張瑄元指出,在消化道癌症的臨床經驗中,「早期無症狀」是最常見、也最危險的特徵。然而,許多病人在回顧病程時,其實早已有跡可循。若能掌握這些「微小但不尋常」的變化,並及早就醫檢查,就可能抓住治療的黃金期,免於罹患晚期癌症的風險。
常見消化道早期癌症可能出現的症狀與警訊包括:排便習慣改變;不明原因的消瘦或食慾減退;上腹或胸口悶脹、燒灼感;黑便或血便;吞嚥困難或聲音沙啞以及幽門桿菌感染史與胃潰瘍反覆發作等,以上症狀雖不一定代表癌症,但若持續出現、或合併高危險族群,更應儘早安排檢查,別讓癌症有機可乘。
張瑄元表示,過去,診斷出早期消化道癌症後,病人往往需接受腹部開刀、胃或腸部分切除等手術,不僅恢復期長且風險高,隨著醫療技術進步,「內視鏡黏膜下剝離術」已被列為早期癌的第一線治療選擇之一,尤其對於希望保留器官完整性、提升術後生活品質的病人來說,可大幅降低手術傷害與併發症風險。
(陳婉玲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