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在賴清德總統的「團結國家十講」第四講中,他高調呼籲全民支持國防預算。隨即,在野的中國國民黨主席便表態響應,表示將全力支持今年度的國防特別預算,國防支出無論是占GDP比例超過3%或3.5%,國民黨均支持。
然而,問題也正出在這裡。國民黨最大的危機,不只是政治立場模糊,更是缺乏戰略思維與政策主體性。面對民進黨提出的軍事擴張方案,不僅未曾檢驗其合理性與風險,反而立刻附和追隨,絲毫未展現一個反對黨應有的監督角色與政策判斷力。
國際政治學中有一個經典概念,稱為「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當一方因感到不安全而強化自身軍備,對方亦因警覺而同步擴軍,結果是雙方愈來愈緊張,反而讓安全更加脆弱。這正是當前兩岸的寫照。
站在民進黨的立場,中國大陸軍力日益強大,且不放棄武統台灣的可能性,當然會認為必須強化國防,以防萬一。然而,若從北京的角度觀察,賴清德推動「務實台獨」、美國大幅對台軍售,正加劇其對台動武威脅的意願。於是,雙方在互疑互懼下步步升溫,走進「敵意螺旋」,使得和平之路愈發遙不可及。
我們不禁要問:在這場軍備競賽中,台灣有多少本錢?以近年大陸軍事科技發展速度而言,已在若干領域超越美國。台灣買再多武器,能真的嚇阻對岸?還是只能象徵性展示決心,卻無實際反制能力?
客觀地說,民進黨推動國防擴張,是合乎他們的台獨邏輯。對賴清德等台獨政治人物而言,若台海爆發戰火,反能凸顯「台獨」與「抗中保台」的正當性。萬一局勢失控,他們大可轉進海外,以「流亡政府」身分繼續號召海外台獨,更可能動用在外的美元外匯資產過活,享受榮華。
民進黨的選擇雖令人遺憾,卻有其台獨邏輯。但在野的國民黨又是為什麼要亦步亦趨?甚至急於表態「民進黨要多少,我們都支持」?到底是缺乏判斷力,還是害怕被貼上「不夠挺國防」、「不愛台灣」的標籤?還是不敢違逆於美國?
事實上,從國防戰略的角度看,一個國家的軍事力量=「物質軍力 × 行使武力的意願」。台灣與大陸的「物質軍力」差距懸殊,我們應該做的是設法降低對岸的「行使意願」。而這靠的不是武器,而是溝通與談判。但遺憾的是,國民黨這些年來,不論在野或執政,始終未能展開有效的政治對話。反而是默默配合美國劇本,延長兵役、擴大軍購、城鎮演習、地雷部署,步步走入戰爭設計的圈套。
更諷刺的是,對賴清德前三講的爭議,國民黨尚且批評;到了第四講,一聽見「國防」兩字,竟全然繳械,反而討好地辯稱今年刪減幅度是歷史相對最低,只有1%,而且也取得民進黨立委的同意;更表示,只要不將軍費增加包裝在振興經濟方案中,國民黨願全力配合。
這種自廢武功式的立場,讓人遺憾與痛心。這種對民進黨國防預算的無條件支持,背後最大的代價,就是朝野共同將台灣未來推向無可回頭的戰火深淵。
結論再清楚不過:增加國防預算,不等於增加國家安全。真正的安全,是來自冷靜的戰略思維、誠實的和平對話。如果連一個強調和平、理性與兩岸善意的聲音都沒有,台灣距離戰爭只會愈來愈近。
台灣的危機,不只是來自對岸,更來自朝野集體失去理性的沉淪。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賴清德臉書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