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亞中/孫文學校總校長、中國國民黨主席參選人
賴清德總統近日發表「團結國家十講」之第四講,呼籲全民不分朝野支持國防預算,以「實力達成真和平」。這句話聽來鏗鏘有力,卻值得深思。究竟這份「國防」是在保護誰?所謂的「實力」,真的能換來「安全」與「和平」嗎?
在這篇講稿中,賴清德特別重申前三講的重點,凸顯其「國防論述」的核心其實建構於「新國族認同」、台獨政府思維以及「反共」意識形態之上。這樣的國防,不是為全體台灣人民謀安全,而是為台獨路線構築護城河,是一種政治立場導向的國防。
他提出「以實力達成真和平」,但什麼才是實力?和平是否真能由實力換得?國家的軍力是「軍事物質實力」與「使用武力的精神意願」兩者的乘積。我們就從這兩方面來比較兩岸的差異。
首先,在軍事物質實力上,賴清德自己指出,中國大陸「自2000年起軍費年年攀升,至2025年預計已突破八兆新台幣,相較20年前成長七倍以上」。反觀台灣,即便將國防預算推至GDP的3%、5%,甚至瘋狂地拉高到10%,仍難以望其項背。更何況,中國在西太平洋的軍事實力已與美國並駕齊驅,並於第一島鏈具備局部壓制優勢。此時若仍幻想靠加倍預算實現「實力制衡」,不是自我欺騙,就是讓台灣財政先一步崩潰。
其次,在精神意願層面,大陸早已明確表態:台獨即戰爭。賴清德卻仍自稱「務實台獨工作者」,並推動「新國族建構」,將國防導入備戰邏輯,只會刺激北京加速武備與動武準備。那麼台灣呢?除了少數民進黨政治人物,有多少人願為「台獨」上戰場?賴清德的所謂「各縣市推動城鎮韌性演習」,讓國人生活在戰爭的陰影,但是這種紙上操兵與民防表演,除了勞心勞民以外,真能在「新戰爭型態」戰火降臨時承擔守護家園的重任嗎?
至於賴清德對美國的信賴,更令人擔憂。他強調「感謝美國對台承諾」,彷彿美國是堅不可摧的盟友。但從烏克蘭、阿富汗的前車之鑑,以及台灣歷年來屢次被軍售綁架的現實,我們早應看清:美國所謂的支持,是基於其自身的地緣戰略利益,而非台灣的民主價值。川普的「美國優先」政策早已昭告天下,美國要的是一個願意掏錢買武器、聽話的台灣,而非真正值得保護的夥伴。
那麼,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國防?答案不在於無止盡堆疊預算與武器,而在於建立智慧與務實的和平路徑。真正能帶來和平的,不是劍拔弩張的備戰,而是誠摯理性的對話。正如甘地所說:「以眼還眼,將使全世界都瞎了。」台灣若選擇用「武力回應武力」,最終可能瞎的會是台灣,戰火受害的也是我們自己。
不幸的是,賴清德的國防政策,其本質並非保衛人民安全,而是為台獨建國鋪路。他口中「以實力換和平」,實際上只是將衝突推向臨界點,讓大陸更快準備動手。這樣的國防政策,不但無法守護台灣的安全,反而極可能成為戰爭的序曲。
實力無法保證安全,溝通才能避免戰爭;對抗只會升高衝突,對話才是和平的基礎。如果我們繼續把國防建立在錯誤的認同與敵對邏輯之上,失去的將不只是納稅人的金錢,更是台灣的和平、安定與未來。
【以上言論為第三人投書,不代表本刊立場,讀者請本於客觀事證自行評價】
照片來源:總統府
《更多CNEWS匯流新聞網報導》
【文章轉載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