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魯云湘(國際事務研究者)
全球的航太競賽,正邁入商業化與軍民融合時代,而台灣的航太產業也面臨關鍵轉折。立法院於2023年6月通過《太空發展法》第14條,要求主管機關推動民間的發展,包括鼓勵投資、技術應用、人才培育等七大措施,並負責火箭掉落物防護處理。加上經濟部「國防航太產業AERO輔導計畫」,藉此強化供應鏈、航空品保認證及市場需求,建構法規與財政雙重保障。
台灣自1999年起推動FORMOSAT系列衛星,涵蓋氣象、遙測與電離層探測。2023年FORMOSAT-7R升空,87%的國產化,展現系統整合能力。TASA於同年改制為行政法人後,規劃2030年前,發射本土小衛星應用於智慧城市,並啟動FORMOSAT-8計畫,搭載微型天文望遠鏡,強化科學觀測與國防監偵。TASA亦於高雄、台中等地設地面接收站,形成結合地方資源的產業閉環,呼應《太空發展法》精神。
在發展在軌資源之餘,本土運載能力亦是關鍵。雖未具備完整入軌火箭自主能力,但TASA的「西拉雅火箭計畫」,預計於2030年至2034年完成關鍵突破。並規劃2026年於旭海發射場,試飛200公斤級火箭,力拚2030年前具備入軌能力。民間則有晉陞太空(TiSPACE)研發的Hapith火箭,亦將於2025年將赴北海道試驗;美國航空集團(AAL)與中科院合作開發固體推進器。AERO計畫則提供技術與認證支援,加速產研整合,並透過旭海發射場奠定全鏈條能力基礎。
此外,在半導體、精密封裝與ICT應用領域,台灣具有全球優勢,成為衛星晶片與通訊模組的發展基礎。2023年國際年會中,鴻海、漢翔等廠商展示毫米波天線與微波放大器等解決方案,穩固供應鏈的關鍵地位。3D列印與數位孿生技術的導入,有望縮短組裝週期30%、大幅降低成本。同時配合航空品保認證與AERO計畫審查機制,台灣地面產業鏈將持續朝技術高值化、系統整合與跨域協作邁進。
反觀中國大陸,已建自製運載火箭與衛星體系,北斗系統覆蓋全球、長征火箭亦執行百餘次任務;且大陸以政策導向快速整合國企及民企資源,形成規模化生產與成本優勢。誠如前述,大陸先發優勢顯著,相較之下,台灣研發多仰賴小型民企與學研機構,尚未形成有效的產業集群,加上腹地狹小導致商業發射場有限。而大陸投入龐大資源培養航太人才,本科到博士通道完備;台灣則受少子化及多元發展影響,缺乏穩定、專業培育及留用機制,導致技術人力難以留用。加上大陸透過「一帶一路」擴大航太服務出口,台灣則受制國際地位與市場規模。
雖然台灣在法規完備、計畫扶持、技術研發與產業鏈整合上具備優勢,但面對少子化持續加劇與「多樣兼職」的社會價值,各產業爭奪有限人才資源,航太領域若無足夠誘因,包括具有競爭力的待遇、明確的職涯發展管道與跨領域合作機會,將難以吸引並留住關鍵專業人才,發展道路勢必充滿艱難險阻。或許,唯有跨界協力合作,才能讓台灣的航太攀登高峰。(照片翻攝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