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7月至12月是火龍果的產季,然而不少人疑惑,紅肉與白肉到底怎麼分?對此,農糧署表示,兩者皆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水溶性膳食纖維等營養,外型看來都差不多,不過仔細觀察仍能發現2者在形狀上有所差異。
農糧署昨(6月30日)天在臉書粉專「鮮享農YA - 農糧署」發文介紹,火龍果也被稱作紅龍果,屬於仙人掌科,是少數在夜間開花的果樹之一,依照果肉的顏色可被分為紅肉及白肉,不過兩者皆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及水溶性膳食纖維,熱量低、纖維高,有助於腸道健康,更是少數富含蛋白質的水果。
至於火龍果紅肉及白肉該如何區分?農糧署指出,外型看來都差不多,但仔細觀察可發現,紅肉火龍果形狀較為圓潤,上面的鱗片也相對較短;白肉火龍果則偏橢圓形,鱗片修長且帶有嫩綠色。
農糧署分享了火龍果的挑法,包括果型渾圓飽滿、表面無擦壓傷、病蟲害或裂果,以及鱗片新鮮無枯萎,才能吃到最佳的風味。
事實上,農業部也曾發文透露,紅肉及白肉火龍果在味道上的區別,紅肉的果肉吃起來較軟,甜度也會比較高;白肉則吃起來較為爽脆,甜度相較之下較低,但也帶有淡淡清甜。
延伸閱讀:
紙本帳單要收費!遠傳公告:75歲以下用戶「明年起每期都要付」
【本文由《TVBS新聞網》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