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腹脹久治不癒,真的只是消化不好嗎?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內視鏡室徐兆甸主任表示,腹脹是身體提醒我們該重新調整腸道節奏與生活步調,並強調只要找出真正的問題來源,腸道功能的修復是可以被引導、被管理的。(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一名33歲男子近半年來被腹脹、腹痛與腹瀉反覆困擾,多次就醫接受胃鏡檢查及藥物治療後,症狀卻未見改善。原被診斷為壓力性腸躁症的他,在親友建議下安排全身健康檢查,竟是小腸高惡性B細胞淋巴瘤侵犯大腸,形成腸套疊,腫瘤直徑達8公分。對此,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內視鏡室主任徐兆甸醫師提醒,腹脹雖常見但如果症狀一直反覆、吃藥無效、體重還持續下,應及早檢查排除重大疾病。
為何腹脹久治不癒?醫詳解腹脹常見6原因
徐兆甸針對上述個案說明,經詳細問診後發現,該名男子在短短半年內體重驟降近20公斤,警覺事態不單純,隨即安排腹部超音波,才揪出腫瘤病灶,發現右上腹有一顆8公分大的腫瘤。進一步經大腸鏡與組織切片確認後,診斷為小腸高惡性B細胞淋巴瘤侵犯大腸,形成腸套疊狀況。
徐兆甸表示,腹脹雖常見,但如果症狀一直反覆、吃藥無效、體重還持續下降,就絕對不能只當作「小毛病」處理。脹氣,有時真的是身體給我們的重要警訊。以下為腹脹常見6大原因:
- 功能性消化不良症
- 器質性病變(膽結石、腫瘤、發炎、糜爛、潰瘍、幽門桿菌、腸阻塞)
- 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IBO)
- 腸漏症(腸道通透性增加)
- 組織胺不耐
- 腸躁症(功能性腸機能障礙)
腹脹別亂補!三大基礎檢查揪病因
很多人一開始脹氣,會嘗試吃酵素或益生菌,這對於純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人確實有幫助,尤其對吃飯太快、消化力變差或壓力大的人。但如果這些方式沒有效果,就需要靠檢查來找原因,而不是再繼續「亂補一通」。
在臨床上,許多患者初期出現腹脹時會選擇酵素、益生菌等保健品嘗試緩解,對於單純功能性消化不良或壓力型腸躁症可能有效,但若症狀持續惡化或反覆出現,務必深入檢查找出真正病因。以下三項檢查為了解腹脹真正原因的基本篩檢工具:
- 腹部超音波:確認有無膽結石、腫瘤或其他器官問題
- 胃鏡:檢查是否有消化性潰瘍、糜爛或幽門桿菌感染
- 大腸鏡:排除息肉、發炎、腫瘤等問題
徐兆甸表示,曾有另一名患者因右上腹悶痛被懷疑膽結石而接受膽囊切除手術,術後症狀卻未改善。經大腸鏡檢查才確診為大腸癌,突顯出腸胃問題往往非單一因素導致,需多角度檢查才能釐清病因。
反覆腹脹關鍵元兇!SIBO過度補養反加重
徐兆甸指出,當胃鏡、腸鏡與超音波都未發現明顯異常,卻仍腹脹不已,就要警覺是否為小腸菌叢過度增生(SIBO)。這是一種腸道菌相失衡的功能性疾病,指細菌本應集中於大腸,卻異常繁殖於小腸。這些細菌會把未完全分解的碳水化合物發酵產氣,常見於飯後1至2小時開始腹脹,也可能伴隨打嗝、放屁、腹痛、腹瀉或便秘等症狀。
然而,許多患者在脹氣初期會自行補充益生菌或益生質,卻反而越吃越脹。徐兆甸解釋,這是因為小腸細菌已經過度增生,再攝入過多益生菌或益生質(含膳食纖維的食物=細菌的食物)等於是「餵養」了過多的細菌,導致產氣更嚴重,反而加重不適。
徐兆甸進一步說明,SIBO可透過乳果糖呼氣測試診斷。治療上除了可考慮草本抗菌或短期抗生素外,「低FODMAP (低腹敏)飲食」也是實證支持的方法之一。
- FODMAP:是一群容易被腸道細菌發酵的碳水化合物,像是常見的洋蔥、大蒜、豆類、某些水果(如蘋果、芒果)、乳製品、代糖等。雖然這些食物在健康飲食中常被推薦,但對某些腸道敏感、細菌過度增生的人來說,反而容易產氣、造成腹脹不適。
- 低FODMAP飲食:為短期限制這類高發酵性食物,讓腸道減少「餵食細菌」的食物,幫助脹氣症狀緩解,進一步找出個人耐受度較差的食物來源。
▲常見高FODMAP和低FODMAP食物。(圖/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提供)
研究發現,超過八成的腸躁症患者同時存在SIBO問題,而七成患者在採用低FODMAP飲食後可有效緩解症狀。因此,對於長期腹脹或反覆出現腸躁相關症狀的患者,確認是否合併SIBO是釐清病因的關鍵。
腸漏症與組織胺不耐症 反映腸道屏障與菌叢雙重失衡
徐兆甸強調,若SIBO長期未處理,其持續產生的發酵產物可能影響腸道黏膜,進而造成「腸漏症」。其機轉是解連蛋白(Zonulin)濃度上升,導致腸道細胞間原本緊密的連結結構鬆動,使腸道通透性增加。這樣的變化會使得未完全分解的食物分子進入體內,進一步引發過敏反應與腸道功能障礙。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內視鏡室主任徐兆甸醫師指出,腸漏症的機轉是解連蛋白(Zonulin)濃度上升,導致腸道細胞間原本緊密的連結結構鬆動,使腸道通透性增加。(圖/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提供)
同時,細菌過度增生也可能抑制小腸內負責分解食物中組織胺的酵素,進而引發「組織胺不耐症」,表現為類似食物過敏或皮膚過敏的不適反應。這些狀況看似零碎,實際上往往來自腸道菌叢失衡與屏障功能受損的雙重影響。
對於這類反覆腸胃不適的患者,建議除了進行基本的結構性檢查,也可進一步安排檢測,包括急慢性過敏原分析,了解潛在的食物反應來源,以及組織胺不耐症分析,評估身體對組織胺的代謝與耐受狀況等。
資料提供:聯安預防醫學機構
責任編輯:林勻熙
核稿編輯:陳宛欣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