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季節轉換,耳朵突然出現不明耳鳴、耳悶,不是「一時耳背」也不是對方音量太小,當心是俗稱「耳中風」的突發性耳聾。耳鼻喉科醫師提醒,天氣變化大是耳中風的危險因子之一,提醒民眾若有類似症狀,務必掌握72小時的黃金治療時間,盡速就醫接受治療,避免聽力永久受損。
台北榮總耳鼻喉頭頸醫學部耳科主任廖文輝表示,每10萬人口中,每年新增耳中風個案約5〜20人,發生年齡以40〜60歲居多,近年有年輕化趨勢。近來門診觀察,因單耳聽不見前來求診的病患,從以往單週1、2例暴增到6、7例之多,提醒中年族群要注意,可能因季節交替與生活壓力所造成。
生活壓力大好發單側耳中風
什麼是耳中風?廖文輝說明,其正確名稱為「突發性感音性聽力受損」,簡稱突發性耳聾,臨床定義是3天之內,出現連續3個聲音頻率,發生超過30分貝的聽力喪失。目前造成耳中風的發生原因仍不明確,已知可能與病毒感染、血液循環障礙、免疫異常相關。
廖文輝指出,耳中風通常為單側發作,約9成患者為單耳失聰,只有極少數為雙側,常見於長期壓力大、睡眠不足、作息不規律者。常見症狀包括單側或雙耳聽不到聲音、耳鳴、耳脹感、暈眩,以及因耳悶導致聲音出現失真感等,長期忽略可能導致永久性聽力損傷。
47歲周小姐某天早上突然覺得右耳聽不清楚,就像搭飛機時耳朵悶住一樣,就醫診斷耳壓過大先服藥,但次日症狀變得更嚴重,耳朵內的巨大耳鳴雜音快把她逼瘋,接受藥物注射後不僅藥效不明顯,病情更惡化,無法正常吃飯、工作,嘗試針灸等方式,仍無進展,經噴氣球檢查後認定是耳中風。
72小時內治療可避免永久聽損
耳中風不治療會自己好嗎?廖文輝強調,耳中風自然恢復的機率雖介於32~65%之間,但仍有部分患者無法自行恢復。他指出:「若能在症狀出現後72小時內接受治療,有7成的患者可以部分或完全恢復聽力,然而一旦治療延誤超過14天,療效將顯著降低,恐陷永久失聰危機。」
「值得注意的是,耳中風未來5年內罹患腦中風的機率高於一般人。」廖文輝提到,有研究指出,其發生率每年10萬人口中約有5~27人會受到影響,因此呼籲病患完成治療後,務必要改善生活型態,維持早睡早起習慣,體重過重者建議減肥,過瘦者則要增胖。
為此,台北榮總醫療團隊透過整合治療策略,針對較嚴重型患者提供獨創的聽力量值APP、聽能復健操,成功提升耳中風的治癒率,有機會可以完全恢復聽力。廖文輝提醒,正值季節交替時期好發耳中風,如出現症狀一定要盡快就醫,並搭配高壓氧治療,才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
歡迎加入《優活健康網》line好友,更多醫療新知搶先看!
本文授權轉載自《優活健康網》,原文為季節交替耳悶、耳鳴⋯竟是失聰警訊!醫揭「耳中風」中年壓力大好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