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逾兩千名新生兒罹患先天性心臟病 醫師籲及早發現 積極治療
兒童心臟病是威脅兒童健康與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根據衛福部統計,台灣每年約有2,000多名新生兒被診斷出先天性心臟病。雖然多數患者可透過手術與後續追蹤控制病情,但若未及早發現與治療,恐導致心衰竭、發育遲緩,甚至死亡。專家提醒,這類疾病不僅挑戰醫學技術,也考驗家庭與社會資源,因此提升大眾對兒童心臟病的認識,有助於早期診斷與照護品質的提升。
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 發生率每百人就有一人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指出,先天性心臟病的發生率約為千分之7至13,也就是每100位新生兒中,約有一位可能罹患此疾病。他強調,若孕婦有妊娠糖尿病、懷孕期間暴露於某些特定藥物,或家族中有罹患先天性心臟病者,發生機率將顯著提高,必須特別注意。
無聲的殺手:初期症狀不明顯 嚴重恐昏倒
彰化秀傳醫院兒科主治醫師陳書農表示,多數先天性心臟病在嬰幼兒時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但部分嚴重病例會出現食慾不振、呼吸困難,甚至嘴唇與手指出現灰藍色變化。較大的孩子可能會出現胸痛、心悸,甚至昏倒。
台大醫學院小兒部臨床助理教授曾偉杰補充,有些嬰兒會出現血氧濃度異常或心雜音,部分甚至在出生不久便出現活動力低下或休克。即使初步檢查正常,家長仍應觀察孩子是否容易疲倦、吃奶中斷、呼吸急促或活動力不佳,這些都是潛在的警訊。
發紺型心臟病症狀明顯 唇色發紫要警覺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兒童心臟科主任郭業文指出,先天性心臟病大致分為非發紺型與發紺型兩類。發紺型心臟病會導致新生兒長期缺氧,出現嘴唇、膚色、指甲發紫的情形,是較嚴重的類型。此外,若家中第一胎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第二胎罹病的機率將上升至2至6倍,因此產前檢查至關重要。
多數可在產前偵測 嚴重病例可能未出生
東元綜合醫院兒童心臟科主任賴俊維說,絕大多數先天性心臟病可在產前透過高層次超音波檢查出來。若檢出為嚴重複雜型,有些家庭因擔憂手術次數及照護壓力,會選擇終止妊娠。因此,目前臨床上見到的案例多為輕症。另外台大醫院小兒部主治醫師王景甲表示,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孩子,治療上常需接受心導管或開心手術,有些更需長期住進加護病房,也可能面臨免疫力不足、合併其他疾病等問題,後續的居家照護與醫療支援相當重要。
心肌炎與川崎症為常見後天性心臟病
資深醫藥記者蔣志偉進一步指出兒童常見的後天性心臟病包括川崎症與心肌炎。尤其是心肌炎,為急診中極為重要但難以早期診斷的心臟病。症狀初期可能不明顯,常與感冒混淆,若出現噁心、嘔吐、腹痛、胸悶或胸痛,甚至昏厥、猝死等情況,家長應高度警覺。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王柏元提醒,曾有家長以為孩子只是普通感冒,經抽血檢查才發現是心肌炎,甚至需緊急送進加護病房。他呼籲,若孩子在感冒後1至2週內仍出現胸痛、腹痛、嘔吐等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
心導管技術成熟 大多可望治癒
曾偉杰醫師表示,目前許多先天性心臟病可透過心導管方式治療,適用對象從新生兒到成人皆可受惠。根據臨床觀察,最嚴重的一群病患約佔千分之一,通常在出生後1至2週即會出現明顯症狀。
東元綜合醫院兒童心臟科主任賴俊維補充,心臟超音波是目前診斷兒童先天性心臟病最有效的工具,能準確找出病變位置與嚴重程度,為後續治療提供關鍵依據。醫師提醒,家長若發現嬰幼兒有呼吸急促、臉色發紫或蒼白、體重遲遲無法增加、反覆肺炎或心跳異常等情況,應及早帶孩子就醫評估,避免病情惡化或錯失黃金治療期。
延伸閱讀:
【本文由《TVBS新聞網》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