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研究機構IDC發布最新數據,今年第一季、蘋果(Apple)在中國市場的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年減9%,成為當地唯一出貨量衰減的主要品牌;相較之下,華為與小米等中國品牌市占逆勢大增,且進一步鯨吞高階手機市場,對蘋果形成夾殺攻勢。
IDC報告另指出,蘋果在中國智慧型手機出貨量首季降至980萬支,市占率從前一季的17.4%大幅衰退至13.7%,排名也跌至第五,創下連續七個季度下滑的慘淡紀錄。
對比蘋果頹勢,中國品牌表現亮眼;其中,小米出貨量年增40%,達到1,330萬支,穩居市場龍頭寶座。整體中國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年增3.3%,顯示市場雖仍受經濟復甦影響,但部分品牌已明顯受惠於政策紅利與其產品策略。
IDC亞太區客戶設備資深分析師Will Wong指出:「自1月起、中國政府實施智慧型手機與部分消費性電子產品補貼政策,定價低於6000元人民幣(折合約2.7萬元新台幣)的產品,消費者可獲得15%的補貼;然而iPhone卻因售價較高無法受益」。
以iPhone 15 Pro為例,在中國市場起售價超過8,000元人民幣,遠高於補貼條件,加上華為、小米紛紛推出定價更具競爭力的高階機種,如:小米14 Ultra、華為Mate 60 Pro,趁勢削弱蘋果對高端市場的壟斷地位。儘管蘋果近年著手加碼中國供應鏈布局與線上通路投資,但市場競爭態勢已明顯轉變;特別是中國自製品牌在民族主義炒作下,蘋果銷量呈現雪崩式下滑。
科技界人士指出,蘋果在中國的出貨表現雖不如預期,但由於iPhone生產分散全球、且AI與iPad等其他產品線仍具備穩定出貨需求,目前對台灣供應鏈直接影響應該有限;不過,若全年銷售未見回溫,恐波及第四季拉貨潮與高階鏡頭、晶片模組等出貨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