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先前宣布對等關稅政策後,美國總統川普又表示,接著「很快」將對藥品加徵關稅,未來恐衝擊台灣醫療院所購買藥物與製藥成本。健保署署長石崇良今天(16日)指出,目前健保收載由美國進口的藥物有176項,其中72項被列為必要藥物清單,因為仍在專利期內,短時間內恐怕難有替代品項。
立法院衛環委員會今天邀請衛福部進行「藥品醫材供應」專案報告並備質詢,民進黨立委林淑芬表示,國內缺藥情況本來就嚴重,尤其像疫苗、抗生素、癌症用藥等,皆高度仰賴進口,若關稅新制上路,成本一定會上升、進而轉嫁到民眾身上。
林淑芬進一步指出,台灣長期仰賴特定進口商,且只有健保署一個買家,市場小、利潤低的情況下,一旦進口藥品變貴或中斷供應,根本找不到替代品,將對兒童、長者、身障族群、癌症病人等族群造成巨大衝擊。
健保署長石崇良說明,健保收載的藥物中,從美國進口的藥物共有176項,其中72項在必要藥品清單,24項是抗腫瘤、免疫相關藥物,另外還有感染相關用藥與血液相關藥物各18項。
另外,健保收載的藥物中,有高達83%是台灣製造,而進口藥物最多的是來自歐洲的藥廠,美國進口的藥物最多的是抗腫瘤藥物,雖然使用頻率不高,但也較難替代。而進口醫材部分,從美國進口的醫材有3項,雖然極少用到,但也很難被替代,
衛福部長邱泰源則表示,目前沒有聽到藥物跟醫材短缺的狀況,衛福部將持續監控生產端與進口端,避免出現搶貨與囤貨潮。(責任編輯:殷偵維)
更多上報內容:美對藥品與半導體展開調查 美財長:關稅非笑話憂關稅戰讓病患買不起藥 大藥廠籲歐美官員別對藥品下手衛福部計畫開放「看護移工」轉護佐 護師工會怒批:治標不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