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廟宇文化悠久,不少民眾會在清明、普渡、農曆過年等重要節日,準備供品祭拜神明或祖先,然而近日有網友分享,他發現拜過的食物味道會變淡,貼文意外引發熱烈討論,掀起一票人爆共鳴「有,會有一種奇怪的味道」,甚至還有人能分辨祭拜對象是神明還是好兄弟。
日前有網友在Threads發文,好奇大家「有人跟我一樣吃得出食物拜過嗎?」並直言祭拜後的供品味道會變淡,而且很明顯。貼文曝光後,釣出大批網友深有同感,「會有一種味道,我自己覺得是有被吃過的味道」、「有,台酒的麻油雞泡麵拿去掃墓拜過後,味道都跑掉,變難吃。不得不相信」、「有,尤其是那種豬肉、雞肉,就不知道為什麼有種不一樣的感覺」。
此外,還有人分享,吃到祭拜過的食物會感覺身體不適,「拜過好兄弟跟祖先熟食我會吐,神明的不會」、「我先生只要吃拜過的供品就會肚子絞痛,還通過痛覺知道現在食物肚子的哪裡。而且都是半夜痛,沒撐過去可能要送急診那種。我婆婆有煮過一次拜拜豬肉切去做水餃,我老公吃一口就馬上吐出來」、「我兒子就是,輕則拉肚子,重則腸胃炎」。
另有網友直言,能透過食物味道分辨「祭拜對象」是神明、祖先還是好兄弟,「中元普渡的會非常明顯,拜神明的可能只有一點差異」、「味道不一樣,拜神明、拜好兄弟、拜祖先都不太一樣」、「我覺得拜神的還好,普渡的那種我真心無法,莫名有一個味道!口感也不一樣,還有一股快酸掉的感覺」、「七月的供品較明顯,比如乖乖變軟,單純拜神佛的沒異樣」。
事實上,營養師高敏敏就曾破解迷思,拜拜供品可能因為「太陽直射」、「祭拜後沒有及時保存」、「香灰、燒灰污染」、「蚊蠅、灰塵污染」以及「水果呼吸作用」而影響味道,因此會覺得食物在拜拜後容易變質。
*民俗說法僅供參考,不代表本新聞網立場*
延伸閱讀:
【本文由《TVBS新聞網》授權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