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陸配與外配子女組成的的「台灣移民青年倡議陣線協會」今天(14日)召開記者會指出,陸配住民和他們在大陸出生的子女陸續接獲移民署寄來的通知,要求3個月內完成除籍補件,否則將撤銷國民身份證。協會表示,許多人現在已經不知所措,指控政府在依法行政上已經出現重大瑕疵,要求延長補件時間、並開放「同等效力文件」佐證,以謀求補救。
常務理事李依靜表示,根據從網路上收回的至少60份調查表單,填答者多半都是22到30歲之間的人,包括本身就是收到除籍通知信的當事人、或代為協助自己父母親上網填寫。幾乎所有人都反映,打不進去移民署或海基會的電話,甚至就算打進去,無論打給移民署或海基會,都被推說請再打去另一個單位,或者在各縣市都要他們直接打到臺北的移民署詢問,所以光打電話詢問就非常非常困難。他們感受到中間的行政流程非常繁瑣,不同單位間也互踢皮球。
即便有人想盡辦法聯絡上原戶籍地,對方卻只回「這種證明我們不開」隨即掛電話;還有人輾轉跑了3個單位,都只得到一句「這不是他們的業務」。李依靜說,不是不願意補,而是不知道要補什麼、也不知道要到哪裡去補?她說,許多民眾都是透過網路社群口耳相傳,或透過當地親戚協助代辦,強調兩岸在行政和制度上的落差,對此也形成障礙。
李依靜說,新冠疫情後,兩岸直航班機縮減,票價上揚,抵達對岸後有人還未必還有親屬家人,需要安排食宿、轉機、轉車,對一般家庭而言須耗費大量時間金錢來處理,許多當事人還需要子女或家人陪同,對平時需要上班、上課的民眾來說也造成困擾,強調他們不是不想辦或不願辦,只是抽不出時間去辦。如果能把補件時間從3個月延長到1、2年,就能利用寒假或年假前去辦理。
「移青陣」理事長劉千萍批評政府片面釋出配套措施,搞得好像是便民服務,事實上些都源自於政府自己的行政瑕疵。她質問,如果3個月之後還是找不出補件檔案的話,移民署又打算透過什麼要的手段來進行後面的流程?
「移青陣」提出5大訴求,建立清楚、可追蹤的申訴與行政救濟管道;公布具同等效力的佐證文件清單,減輕舉證負擔;合理調整補件期限,反映實際跨境辦理時程;提供行政資源支持,避免基層與民間成為緩衝墊;以及正視移民家庭的情感創傷,建構長期支持系統。
「移青陣」也透露後續將推動三項行動:將發起「遷移不會被遺忘、身分不能被撤銷」的社群故事串連;呼籲監察院調查政策起始與執行過程;並把這起本事件納入2026年民間團體將撰寫的「兩公約國際人權審查報告」。(張柏仲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