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魯閣國家公園的壯麗景色曾是無數人心中的美好記憶,然而,去年4月3日的芮氏規模7.2強震,為這片大地留下了深刻的傷痕。不僅多處設施與景點遭受重創,極端氣候帶來的豪雨與颱風更讓災情雪上加霜。面對如此挑戰,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迅速展開災後重建工作,並在一週年之際,回顧這段艱辛的復原之路,為未來邁向永續發展奠定基石。
震後,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立「0403地震災後重建小組」,以搶通、復原與強化為三大核心目標,逐步恢復園區運作。首先,主要道路和步道的搶通工作成為重中之重,邊坡穩定工程也同步進行,以避免二次災害的發生。隨後,受損的步道、橋梁與觀景台等遊憩設施陸續進行修復或加固,提升公共設施的安全性。同時,園區的防災能力也全面升級,透過邊坡監測、落石防護與緊急應變系統的強化,為未來可能的災害做好準備。

針對災後的重點景區,包括砂卡礑、長春祠、布洛灣、燕子口、九曲洞與白楊步道,管理處展開了全面的影像蒐集與航測分析,詳細評估受損情況並制訂修復方向。截至目前,長春祠地區的評估報告已完成,燕子口與白楊步道的現場勘查也正在進行。同時,西寶以西的多處景點,如洛韶社區、合歡北峰步道與武嶺觀景台等,已重新對外開放,提供遊客休憩與健行的選擇。
在重建的同時,太魯閣國家公園也積極推動生態環境的復育與保育工作,針對崩塌地區進行植生復育,並加強生態監測。此外,管理處串聯周邊聚落資源,推動地方創生計畫,舉辦低碳旅遊、市集活動與音樂會,為地方觀光注入活力。同時透過科普教育活動,深化民眾對環境保護的認識,進一步實現永續發展的目標。
在這場重建之路上,來自社會各界的支持與關懷成為最大的動力。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表示,未來將持續透過防災強化與保育研究,結合周邊景點資源,推動責任旅遊,實現安全與永續並重的發展目標。這片曾經傷痕累累的土地,正在逐步恢復生機,迎接更美好的未來。

The post 震後一年 太魯閣如何以韌性迎接未來 first appeared on 立報傳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