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經濟陷入困境,2024年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各種刺激方案,近期又推出促進消費30多項措施,但效果卻極為有限,顯然,整體經濟不但還沒觸底,也似難有反彈的跡象。觀察中國經濟發展的引擎,投資、出口、消費是成長的三駕馬車;然而,馬車失速衍生的社會現象,卻是惡性循環,這從2月所公佈的數據顯示,失業率持續攀升的情況,連帶加劇消費乏力,躺平、內卷、比窮等成了中國社會的代名詞。不只如此,中國房產市場不振,導致投資者血本無歸,更衍生出地方金融危機,許多地方鄉鎮銀行出現倒閉潮。
中國經濟下行、社會不穩 中共帶頭掩蓋造假
中國失業問題有多嚴重?有兩個層面觀察,首先是城鎮失業率,依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5年2月中國全國城鎮16至24歲勞動力失業率為16.9%,自1月開始已經連續兩個月上升,以及25至29歲勞動力失業率為7.3%,是15個月以來的新高,整體城鎮失業率5.4%,創下兩年最高數字。其次是中國31個大城市城鎮,2025年2月的失業率為5.2%,也是近半年以來最高的現象。如果從失業率反映勞動市場健康狀況來看,16至29歲具生產力的勞動結構,中國的失業現象確實偏高,結構性失業顯示中國經濟步入衰退。
然而,檢視中國失業現象依舊有著人為的問題,無法用學理上的自然失業來解釋,換言之,中國經濟發展有著不自然的本質,主要有「就業調控」和「失業調控」的非自然結構效應,前者有政府統計方法的調整,中國政府在2024年1月改變就業條件的定義,以及許多大學為了配合「上意」輔導應屆畢業生「配合調查」,也就是「灌水」;後者是政府部門在統計失業狀況過程中「粉飾數字」,說白了就是「造假數據」,由下至上「抽水」來人為調控(降)失業率。到底中國數據的真實性為何?從相關研究估算的數字對比,竟有高達兩倍或20%的落差。
外資不看好中國市場 習的全球南方戰略難矣
中國政府操控就業(失業)數據的目的,當然是為了粉飾中國青年失業高攀的問題,為何會有如此壓力?其實是「發展現況」和「治理邏輯」的必然結果,從目前中國經濟形勢來看,投資力道也不如過往,尤其是「外資出逃」已難緩,投資短缺必然影響勞動市場,恐怕衍生出「常態性」就業問題,當然工作機會減少也牽動著消費市場的疲軟。再來便是政府治理模式,中國政府為了解決經濟問題,也採取了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來宏觀調控,問題是中共的統治邏輯是以「政權穩定」為重,那麼「超短線」思維,以虛假數據和短期政策來掩蓋事實,也就不足為奇了。
值得關注的是,中共的「治理邏輯」不但沒有完全解決「發展現況」,反而加劇了經濟問題,這樣的惡性循環,也就是了中國社會「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怪圈本質,尤其經濟低迷導致社會不穩定狀況更為複雜,而這也讓中共更為敏感,習近平在2025年全國兩會舉辦前就強調「國家政治安全」的重要性,其中就把「政權安全」列為首位,可以想像一旦經濟下行壓力難解,恐怕會引發更巨大的社會動亂,COVID-19疫情過後,中國社會經濟敗象已現,爆發數起「無差別攻擊」事件,以及消極性的「躺平」、「比窮」現象,中共勢必會對內擴大監管。
中共日前舉辦了「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年會」,原本希冀邀請外國企業與會,來打造中國「紅色供應鏈」的氣勢,只是效果不彰,可以推估中共希望能重操過去「投資帶動」的經濟發展模式;問題是,許多外資仍有疑慮,關鍵在於「投資風險」。無論是中共監控市場,或是中共政局變動,中國內部問題已成「推力」,再加上全球供應鏈的「拉力」,中共要重操舊業並不容易。中國會如何因應?極有可能以「全球南方戰略」來另闢經濟蹊徑,只是這恐怕是雷聲大雨點小,中國撒幣能力江河日下,內部問題又盤根錯節,拆東牆補西壁終究無法緩解習近平面臨的困境。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中共貨幣的國際策略、軌跡及效果(下):評估人民幣擴張
中共貨幣的國際策略(中):金融合作協定、國際儲備貨幣、新冠疫情和戰爭投機
中共貨幣的國際策略、軌跡及效果(上):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的貨幣擴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