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點新聞Sky編輯整理
近期天氣溫暖潮濕,是蛇類活躍的高峰期,加上清明連假即將到來,不少民眾會去掃墓、登山或踏青活動。因此疾病管制署特別提醒,野外活動時務必提高警覺,盡量穿著長袖衣物及長靴,進入樹叢及草堆前先打草驚蛇,並避免在夜間、日出及雨過天晴等時段久留,以免遭毒蛇攻擊。
(示意圖/Pixabay)
疾管署副署長曾淑慧表示,經統計每年約有近千名民眾遭毒蛇咬傷,高峰期落在4月至8月間。而較常見的毒蛇分別為出血性毒的龜殼花、赤尾鮐(俗稱赤尾青竹絲)與百步蛇;神經性毒的飯匙倩(俗稱眼鏡蛇)、雨傘節;以及兼具出血與神經毒性的鎖鏈蛇。
曾淑慧指出,被毒蛇咬傷後的治療方式為注射抗蛇毒血清,疾管署是全國目前唯一生產供應機構,儲備量至少有半年的量以上,為避免國人因毒蛇咬傷而危及性命,疾管署於全國190多家醫療院所備有抗蛇毒血清供民眾救急,民眾如需查詢可透過「抗蛇毒血清儲備點查詢系統」,查詢鄰近醫療院所的儲備量,切勿購買來路不明的藥物。
此外,疾管署也提醒,若不慎被毒蛇咬傷要牢記「5要5不」原則,其中「5要」為要視為毒蛇咬傷處理、要記毒蛇外觀特徵、要脫飾品,避免肢體腫脹、要包傷口上緣,減緩毒液擴散、要保持冷靜並儘速就醫。
「5不」則是不割開傷口,避免感染、不用嘴吸出毒液,避免感染、不冰敷,避免組織壞死、不飲酒或刺激性飲料,避免加速毒液作用、不延誤就醫,耽誤治療時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