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常常可以在網路上看到有關不同地區中文使用者的「爭執」,最明顯的是中港台三地的網友在吵。實際上有多少是真的吵、又有多少是網軍在挑撥離間,無從得知;不過說到中文水準和國語的討論,倒是令筆者想起香港的「普教中」政策。
長久以來,大部分香港人的母語都是粵語(廣東話),而中文科當然亦以廣東話授課。但廣東話和規範中文(香港所謂「書面語」)不一樣,普遍不會以廣東話書寫正式行文。於是就有人提倡「我手寫我口」,認為以普通話教中文可以用說話直接轉換成文字,能更容易學習中文,提升中文水準。然後就出現了「普教中」政策,即以普通話教授中文科,旨在提升學生的中文水平和兩文三語能力。
這其實也不是甚麼近期的東西。香港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語常會)早在1999年提出以普通話教中文的遠程目標,並在2008年宣佈撥款2億港幣推動此一計劃。每間響應普教中的中小學皆能獲得一百萬港幣資助,許多學校為了獲得更多資源而與語常會合作,實行普教中計劃。到2020年,香港約已有68%的小學和28%的中學實行普教中。
除了提升學生的中文水準,政府也表示普教中可以提升學生的普通話。按香港政府的講法,這一政策被視為為學生未來升學和就業做好準備,特別是在中國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普通話變成了「最多人使用的國際語言」,也是國際間溝通的重要工具。
好了,結果如何?香港學生有沒有因為普教中而讓普通話進步?我不知道,不過中文水準就肯定有結論。多份研究都指向同一個方向:普教中學生的中文成績平均要比用廣東話學習中文的成績要低。香港教育局在官網承認,分析結果顯示,目前仍「未有確實證據,證明以普通話學習中國語文的學生一般中文能力會有所改善」。用普通話教中文,教出的學生中文能力比起用廣東話教的更低!所以普教中有被取消嗎?似乎沒有。
結論呼之欲出:大家都知道提升中文能力是個藉口,實則動機是想「和祖國接軌」,政策是旨在推動香港的「內地化」和文化同化。這政策影響香港的語言文化,也對粵語的傳承和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許多香港人質疑,普教中只是「灌輸普通話較優越」的洗腦手段,目的是進一步邊緣化粵語。
這也無法不令人想起以前國民黨打壓台語的手段。筆者沒考據這方面的歷史,不過據早餐店的阿北分享,以前在學校講出台語會被罰錢。這麼比起來,港共打壓粵語的手段好像還比較「高明」。說起當年國民黨打壓台語,又不禁令筆者想起另一個有趣的現象,也是台灣和其他中文地區網友常引起爭吵的認知:台灣人常認為中文和國語是同一回事,儘管在語言學上不是這樣。以筆者認知,其他中文使用者(包括星馬中港澳等地),似乎都沒有主流認知認為漢語的其他變體(例如閩粵客語)不是中文的一種,似乎只有台灣民眾這點認知和現代語言學分類出現明顯偏差。筆者想到的解釋只有當年國民黨在打壓台語時,順便把只有國語(北京官話變體)才算是中文的概念灌輸給學生,慢慢改變了民眾的認知。
說回主題。雖然不知道和普教中有沒有關係,不過聽說現在香港說普通話的小孩比起以前大幅增加,甚至在某些小學最常聽到的就是普通話。廣東話會不會快要滅亡了?好像也未必,因為香港人集體逃離,近月筆者到過溫哥華,發現在某些城市的公眾地方聽到廣東話比聽到英文還多......雖然不知是好事還是壞事,但看起來要消滅粤語是沒那麼容易。
最後,希望大家都能理性看待自己的母語和文化:不嫌棄,不盲目。要認真守護,先要認真理解。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從言論自由到陰陽文學
香港民主派人士投入加國大選 備受港人期待
愛國的亞亞,何以在中國成為過街老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