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蔡哲明 圖片來源|Archdaily
劉家琨榮獲2025普立茲克建築獎,這一殊榮將他的代表作—成都的西村大院,推向全球建築界焦點,以其獨特的設計理念,融合了棲居詩意、城市有機體和成都火鍋般的社會氛圍,成為現代建築的絕佳典範。
西村大院上俯視圖。(圖片來源:Archdaily)
棲居之地與詩意 傳統院落的現代詮釋
西村大院的設計突破了傳統城市「綜合體」的模式,採用外環內空的布局,沿街區邊緣建造,圍合出一個如公園般的超大院落。大、中、小竹林院落層層相套,面向公眾開放,自由穿行,重現傳統生活環境,激發集體記憶,延續了本地居民熱愛的竹下休閒生活方式。這種設計不僅提供了實用的居住空間,還營造出詩意的棲居氛圍,讓人們在繁忙的城市生活中找到心靈的歸屬。
西村大院外環內空。(圖片來源:Archdaily)
西村大院的城市有機體 功能與生活的融合
西村大院被稱為「新集體」的代表,體現了對城市生活的深刻理解,其設計理念並非直接採用中國傳統院落原型,而是更接近歐洲傳統的「周邊街廓」做法。這種布局方式強調建築與城市環境的有機融合,使西村大院成為城市有機體的一部分。建築師放棄裝飾性外立面設計,只做基本骨架,內容由商戶和居民自行填充,形成了豐富多樣的「市井立面」。這種設計策略使西村大院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綜合體,既滿足了功能需求,又營造了豐富的生活場景。
西村大院內在景觀。(圖片來源:Archdaily)
大孔磚植草。(圖片來源:Archdaily)
跑道與內院。(圖片來源:Archdaily)
西村大院是成都火鍋 社會交往的空間隱喻
劉家琨曾形容西村大院是「小小的四川盆地,大大的成都火鍋」。這一比喻生動地表達了西村大院作為社會交往空間的特質。西村大院三面由建築圍合,一面為巨型立體跑道,中庭則為體育設施和綜合景觀。這種設計營造出開放、多元的公共空間,鼓勵人們在此聚集、交流,形成濃厚的社區氛圍。無論是竹下火鍋、屋頂跑道,還是廣場舞勝地、創意市集,西村大院都為居民提供了豐富的社交場景,成為成都新的地標和打卡勝地。
交叉跑道。(圖片來源:Archdaily)
屋頂騎行。(圖片來源:Archdaily)
竹林廣場社區活動。(圖片來源:Archdaily)
劉家琨的西村大院以其獨特的設計理念,成功地將傳統與現代、功能與詩意、個體與社會融合在一起,成為現代城市建築的典範。這也正是他獲得2025年普立茲克建築獎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