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編輯部
腸躁症是現代人常見的腸胃功能性疾病,發病率高達10%至20%,以女性為主。患者主要表現為腹痛、腹脹、腹瀉或便秘,且症狀容易反覆發作,影響日常生活與社交活動。
近年來,中醫在腸躁症的治療上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中醫認為,腸躁症的發生與肝、脾、腎功能失調有關,透過辨證論治、中藥調理、針灸、穴位按摩及生活調整,可有效改善腸胃功能,幫助患者恢復正常生活。
中醫如何改善腸躁症?從體質調理到飲食建議肝鬱脾虛型:壓力大、情緒影響腸胃這類型的腸躁症多發生在工作壓力大、情緒容易緊張的人身上。當壓力過大時,腸胃蠕動異常,容易出現腹痛、腹瀉、腹脹、食慾不振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影響睡眠與情緒。
調理重點:舒肝解鬱、健脾和胃,讓腸胃功能恢復正常。
常用中藥:逍遙散(適合壓力大、容易緊張的人)
- 成分:柴胡、白芍、茯苓、白朮、甘草等,有助於舒緩壓力、調整腸胃功能。
香砂六君子湯(適合食慾不佳、腹脹明顯者)
- 成分:黨參、白朮、茯苓、甘草、木香、砂仁等,幫助健脾消脹。
- 少吃辛辣、油膩、刺激性食物,如麻辣鍋、炸雞、咖啡、酒精等,以免刺激腸胃。
- 可多吃山藥、蓮子、茯苓等食材,幫助健脾養胃,減少腸胃不適。
- 適量運動,如瑜伽、快走,有助於減壓並調整腸胃功能。
這類型的人通常畏寒怕冷,早上起床或吃冷飲後容易腹瀉,甚至在冬天症狀會加重,手腳冰冷、精神不佳是常見的伴隨症狀。
調理重點:溫補脾腎、健運腸道,改善腹瀉、怕冷的情況。
常用中藥:附子理中湯(適合寒性體質、長期腹瀉的人)
- 成分:附子、人參、白朮、乾薑、甘草等,能補脾暖腸,減少腹瀉。
四神湯(適合腸胃虛弱、消化不良者)
- 成分:蓮子、芡實、山藥、茯苓,有助於強健脾胃、改善腸道功能。
- 避免吃生冷食物,如冰飲、沙拉、生魚片等,避免讓腸胃受寒加重腹瀉。
- 可以多喝薑湯、紅棗茶,幫助身體暖胃、促進血液循環。
- 飲食方面,可多吃糙米、紅豆、南瓜、胡桃等溫補食物,幫助腸胃強健。
這類型的腸躁症患者主要表現為便秘嚴重,腹痛部位固定,排便困難或糞便帶黏液。中醫認為,這是因為腸道氣血運行不暢,導致腸道蠕動減弱,造成宿便堆積。
調理重點:活血化瘀、理氣通便,促進腸道蠕動,使排便順暢。
常用中藥:桃紅四物湯(適合氣滯血瘀、排便不順者)
- 成分:當歸、川芎、赤芍、熟地、桃仁、紅花等,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改善便秘。
大柴胡湯(適合腹部脹痛、便秘嚴重者)
- 成分:柴胡、黃芩、大黃、枳實、半夏等,可幫助通便、減少腸道壓力。
- 多攝取膳食纖維,如木耳、黑芝麻、糙米、地瓜,幫助增加腸道蠕動。
- 補充足夠水分,一天至少喝1500-2000毫升的水,避免糞便乾硬難排。
- 適度運動,如慢跑、瑜伽、腹部按摩,有助於促進腸道蠕動,幫助排便順暢。
無論是哪一種類型的腸躁症,生活習慣的調整都至關重要。建議養成以下習慣,幫助腸胃回到健康狀態:
- 規律飲食,避免暴飲暴食:三餐定時定量,減少對腸胃的負擔。避免長時間不進食後突然吃大量食物,容易引發腸胃痙攣。
- 適量運動,促進腸道蠕動:快走、瑜伽、游泳等運動能幫助腸胃維持健康狀態。
- 學會紓解壓力:壓力過大會影響腸道功能,適當放鬆心情,如冥想、深呼吸、聽音樂,都有助於減少腸躁症發作。
- 減少刺激性食物攝取:酒精、咖啡、過辣、過甜的食物,容易刺激腸胃,加重不適。
- 充足睡眠,維持腸道正常運作:熬夜會影響自律神經,使腸道功能紊亂,建議每天至少睡7-8小時。
除了藥物調理,針灸與穴位按摩對於腸躁症的改善也具有良好效果。常見有效穴位包括:
每天按摩上述穴位約5-10分鐘,可輕壓、揉按或拍打,以微微痠脹為宜。
日常保健與生活調整腸躁症的治療除了藥物與針灸,良好的生活習慣也是關鍵。以下為幾項重要建議:
- 規律飲食:避免暴飲暴食或長時間空腹,盡量定時進食,少吃油炸、辛辣、乳製品等易刺激腸胃的食物。
- 壓力管理:壓力與焦慮容易誘發腸躁症,透過瑜伽、冥想、深呼吸等方式可有效舒緩緊張情緒。
- 適當運動:溫和運動如快走、太極、八段錦,有助於促進腸胃蠕動,減少腸道不適。
- 充足睡眠:熬夜會影響腸道功能,導致症狀加劇,建議每天保持7-8小時睡眠。
- 避免產氣食物:如豆類、碳酸飲料、洋蔥等,這些食物可能會加重腹脹與腸道不適。
腸躁症雖然不會危及生命,但長期反覆發作可能影響生活品質。透過中醫調理、飲食調整、針灸、運動等方式,能夠有效改善腸道功能,減少不適發作。
參考資料【更多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報導】
原文出自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腸躁症總是反覆發作?從中醫角度找出你的腸躁症體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