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吳儀文報導】糖尿病是國人相當常見的慢性病之一,中華民國糖尿病學會理事長黃建寧表示,去(2024)年年底台灣糖尿病確診人數已經超過250萬人,相當驚人,現在社會超高齡化越來越多人有血糖方面的問題,而40歲以前就得糖尿病的人也越來越多,糖尿病有年輕化的情形,這當中其實牽涉到國內肥胖人口越來越高。
肥胖與糖尿病還會相互影響,讓患者陷入「糖胖惡性循環」,因此黃建寧理事長呼籲,在糖尿病管理上,體重控制也是需要注意的一部份,過去會建議糖尿病患者要「ABC」達標,不過現在則會強調「ABCDE」糖尿病管理。而在治療方面,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理事長歐弘毅表示,現在有新型腸泌素能降血糖也能降體重,幫助民眾控制血糖、體重並減少共病的風險。
「早發型糖尿病」患者增 易陷糖胖惡性循環阻礙控糖
糖尿病發病年齡一般落在40-60歲,不過現在糖尿病有年輕化趨勢,讓「早發型糖尿病」患者越來越多。黃建寧理事長表示,糖尿病早期發病指的是40歲以前就得糖尿病,這些早發型糖尿病患者通常胰島β細胞功能惡化更快、併發症風險也更高,而且台灣糖尿病年鑑公布,40歲診斷出糖尿病平均餘命會減少更多,另外國外研究也指出30歲發病的話平均壽命比一般人減少14年。
不過年輕糖友常會因為工作忙碌、飲食不正常、生活型態不良等而讓血糖問題無法獲得很好地控制,並會同時有肥胖的問題,甚至造成「糖胖惡性循環」讓控糖之路更受阻礙。
歐弘毅理事長表示,當血糖高時,體內能產生飽足感的荷爾蒙「腸泌素」訊號會減少、分泌不足、作用不良,所以糖尿病病友不容易有飽的感覺,就會進一步惡化肥胖的問題,而肥胖會使脂肪堆積到不該去的地方,如:肝臟、腎臟、胰臟等器官,這些「異位脂肪」堆積容易造成胰島素作用不良、胰島素阻抗,又會讓糖尿病患者血糖更高,陷入糖胖的惡性循環。
糖尿病管理新模式「ABCDE」 藥物也有新發展可控糖減重
因此,糖尿病控制不能只關注血糖,也要注意體重控管。黃建寧理事長表示,過去常會聽到糖尿病要ABC達標,A就是糖化血色素(HbA1c)、B為血壓(Blood pressure)、C為膽固醇(Cholesterol),但現在會強調ABCDE,包含:
- A:糖化血色素(HbA1c)
- B:血壓(Blood pressure)、體重(Body weight)
- C:膽固醇(Cholesterol)
- D:藥物(Drug)
- E:運動(Exercise)
除了糖尿病管理模式改變外,近年來治療藥物也有許多發展,歐弘毅理事長提到,現在有新型腸泌素問世,降糖效果更好,而且減重效果相當不錯,有研究報告顯示它能減低5-10%異位性脂肪累積,此外它對心血管也有保護效果,前新藥都朝一週使用一次發展,病人使用上也更便利。
醫師鼓勵糖友若遇上控糖瓶頸千萬別放棄,目前糖尿病已有多元的治療選項,民眾可與醫師討論個人化的治療方案,並配合醫囑穩定控制血糖與體重,才能掌控健康人生。
【延伸閱讀】
資料來源:健康醫療網 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64422
喜歡本文請按讚並分享給好友! 更多健康資訊:健康醫療網https://www.healthnews.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