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忠勳/專訪)「老師,我為什麼最近一直發生車禍,是不是靈在作祟?那我就問他。我說,你有沒有自省?是不是你自己恍神了?然後他就說因為那天趕著去上班,沒有注意到。」
靈學老師陳惠君在最新一集的《艾瑞克IN新聞》節目中,分享了一連串的真實案例,揭露了現代社會中常見的因果報應循環疑問,例如從頻繁車禍的求助者、到褻瀆神明的詐欺交易,再到一生行善卻不見回報的老婦人等等,這些故事既震撼人心,也帶來對命運與信仰的反思。
出車禍是靈的干擾還是人為疏忽?
節目開始,是一位接連遭遇車禍的求助者。他接二連三發生事故讓他心生恐懼,甚至懷疑是否有靈界干擾。然而,透過陳惠君老師的深入剖析,事故的起因漸漸明朗,其實是自身行為上的疏忽,而非都把問題怪罪於靈界干擾。
陳惠君指出:「即使有靈的干擾,我們也應先檢視自己的行為與心態。生活中的很多困境,往往與自身行為有關。當我們不專注、不反省時,便可能陷入一種負面的循環,進一步吸引更多困難。」雖然命運,有其無法預測的一面,但它並非全然不可改變。對每一件事的態度與應對方式,決定了未來的走向。這種觀點強調了「轉念」的重要性,亦即通過心態的調整,化解生活中的困境,從而促進身心靈的平衡。
盜賣神像的荒謬劇
在節目中,另一則令人震驚的新聞案例,揭露了現代社會中對信仰的不敬。近期有不肖人士利用請神明回家拜拜的名義,卻上網將神像轉售圖利,甚至鎖定北港朝天宮等著名廟宇的神像,進行多次詐騙。這些行徑,自然激起了警方的關注與社會輿論的譴責,也讓人重新審視宗教與信仰的價值所在。
「神像不僅是一件物品,更是信徒對神靈的崇敬與寄託。神像承載著靈性的力量,而褻瀆神像的行為可能擾亂靈界的秩序,進一步引發難以預測的後果。」靈學老師陳惠君認為,犯罪者最後落入法網、付出代價;然而,法律的制裁雖是即時報應的一種形式,但更多的因果運行是隱性的。她以往的經驗顯示,惡意褻瀆神靈的人,往往在生活的其他層面,也會遭遇種種不順。
除了道德與法律層面的討論,該事件還揭示了現代社會中宗教信仰的變質。陳惠君有感而發:「在過去,廟宇供奉的神像,往往被視為神聖而不可侵犯的存在;但在今天,竟然有人僅將其視為交易的商品,這不僅反映了現代人對信仰的淡漠,也凸顯了現代社會心靈的空虛與價值觀的迷失。」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節目中還提到了一個令人感慨萬分的故事,一位行善積德的老婦人,雖然一生心存善念,幫助無數人,但接連遭遇家人去世,最後自己也死於車禍。這樣的悲劇讓許多人不禁質疑:如果行善也無法避免不幸,「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循環是否仍然成立?
對此,陳惠君從靈性的角度解釋,認為因果報應並非局限於當世,背後原因有時也是相當複雜。她也舉例:「曾有一名信徒,因生活困境前來求助,經過菩薩協助,才發現他在前世是一名士兵,曾因戰爭而殘害無數生命。這些業力積累到今生,使他難以順遂。」
即使如此,陳惠君認為:「命運是一場漫長的旅程,跨越多個生命週期,行善的回報未必能即時看到,但它們從未真正消失。」她鼓勵人們以平常心面對命運的起伏,並以持續的善行化解生命中的阻力。
信仰的力量
「我們能夠健康、平安地生活,本身就是一種莫大的福氣。若能以感恩的心態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我們便能在困境中找到力量。」靈學老師陳惠君提醒,信仰的核心並非追求結果,而是用善念與正念來滋養心靈。行善不是為了得到回報,而是因為這樣的行為,能為自己和他人帶來內心的平靜與幸福。「大家珍惜當下,將善念化為行動,用自己的力量改變生活,讓社會一起更好。」
更多引新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