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會在2023年通過《台灣國際團結法案》(Taiwan International Solidarity Act),該法案旨在回應中國長期以來利用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來阻擋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策略。這項法案不僅澄清了第2758號決議的真實涵義,也反映了美國及其盟友對台灣國際地位的重新審視。本文將探討這項法案的背景、內容及其可能對台灣國際參與所產生的影響。
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的背景
如同之前的文章提到,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於1971年通過,當時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作為聯合國內唯一合法的「中國」代表,在漢賊不兩立的意識形態下同時代表中華民國代表正式被驅逐出聯合國。該決議成為中國在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中阻止台灣參與的法律依據。然而,該決議的內容僅涉及「中國」在聯合國內的代表權問題,其實並沒有處理台灣的主權或其國際參與權利問題。
長期以來,中國政府透過錯誤詮釋該決議,宣稱其內容反映了「一個中國原則」,並進一步主張該原則是國際社會對台灣主權地位的共識。這種詮釋被中國用來阻擋台灣參與聯合國相關組織及其他國際場合,例如世界衛生大會(WHA)和國際民航組織(ICAO)。
《台灣國際團結法案》的立法目的與核心內容
為了反擊中國政府對第2758號決議的錯誤詮釋,美國國會於2023年通過了《台灣國際團結法案》。該法案是在原《台灣盟邦國際保護與強化倡議法》(簡稱《台北法案》Taipei Act of 2019)基礎上進行修訂,新增條文來澄清第2758號決議的範圍及美國在此問題上的立場。具體內容包括澄清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的範圍, 《台灣國際團結法案》明確指出,第2758號決議僅處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內的代表權問題,並未提及台灣及其人民在聯合國及相關國際組織中的代表權或主權問題。這意味著該決議不應被用來作為中國主張台灣是其一部分的法律依據。同時,該法案新增條文強調美國反對任何試圖在未經台灣人民同意的情況下改變台灣現狀的行動。這項聲明顯示,美國認為台灣的未來應由其人民決定,而非由外部勢力強行改變。
就著中國在一中政策與一中原則的混淆視聽,是次法案再重申抵制中國對「一中原則」的詮釋,該法案規定美國政府在參與任何國際組織時,應積極反對中國試圖利用「一中原則」來扭曲或改變台灣地位的行為。這包括在國際組織內提出抗議,並鼓勵其他國家共同抵制中國的外交操作,確保台灣能夠在國際社會中發揮應有的作用。最後一點可以視為美國的外交政策立場的定性,該法案要求美國政府應持續推動台灣的國際參與,並呼籲所有國際組織抵制中國對第2758號決議的錯誤詮釋。美國政府應積極利用外交及其他手段來鼓勵更多國家加入支持台灣的行列,促進台灣在國際事務中的參與。由這個法案可以看出美國由其自身開始並在之後於其他盟友中見證其影響。
美澳荷三國立場的聯合展現
由美國打響第一槍開始,其他盟友包括澳洲與荷蘭也開始跟進,採取了類似的行動來呼應美國的行動。2024年8月,澳洲參議院通過了一項緊急動議,明確表示第2758號決議並未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台灣的主權,並強調該決議不應被用來阻擋台灣參與國際組織。該動議譴責中國利用該決議來限制台灣的國際參與,並呼籲國際社會共同反對中國對該決議的錯誤詮釋。除了在五眼聯盟的澳洲以外,半個地球以外的荷蘭眾議院於2024年9月通過了一項台灣友善的動議,同樣聲明聯合國第2758號決議不涉及台灣的主權問題,也不應成為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障礙。不同國家的行動都顯示美國與其盟友正在以更為積極的態度回應中國在國際組織中的外交操作。這不僅是對台灣參與國際事務的強力支持,也標誌著國際社會對中國外交策略的集體反擊。
台灣走向國際的未來
由《台北法案》開始,再到現在《台灣國際團結法案》的通過,標誌著美國及其盟友在台灣問題上立場的進一步強化。隨著中美之間地緣政治角力的加劇,美國及其他民主國家開始更積極地反擊中國對台灣地位的操作,並試圖通過立法來對抗中國利用國際法的手段。然而,這些行動能否真正改變台灣在國際組織中的處境,仍取決於國際社會其他主要國家的立場與行動,這需要更多國家加入美國的行列,通過立法或外交聲明支持台灣,進一步削弱中國在聯合國及其他國際組織中對台灣的壓制。而台灣亦不僅僅是在國際組織中的地位提升,更有助於其爭取更多國際支持,並在全球安全、經濟及外交領域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反之,如果其他國家選擇繼續對中國的詮釋保持沉默或模棱兩可的態度,台灣的國際參與仍將面臨巨大挑戰。
《台灣國際團結法案》不僅是美國在台灣議題上的重要政策宣示,更是國際社會對抗中國擴張外交策略的重要一步。隨著各國逐漸在台灣問題上展現出更為清晰的立場,美國吹起的「台灣入聯」號角,將可能引領更多國家走向支持台灣的道路,進一步挑戰中國對台灣地位的主導敘事。
更多中央廣播電臺新聞
駐吐瓦魯大使館國慶酒會 總理力挺台灣參與聯合國
十年前與十年後的香港(下)
十年前與十年後的香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