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爸比、媽咪們都會發現,當自己的小寶貝們能手舞足蹈、嘰哩呱啦以後,就開始對這個世界和其他小朋友們充滿著無限的好奇心與探索力,他們每天似乎都有花不完的精力和問不完的問題一樣。這個階段的孩子們十分可愛,卻也十分令人頭痛,特別是二到四歲這個階段的小男生,更是常常出現許多「驚人之舉」,不是拉小妹妹的頭髮、就是推小弟弟一把,有的小朋友甚至會打人、咬人或踢東西,搞得父母們對別人既感到抱歉,又對自家小朋友十分擔心,真不知道該拿他們如何是好……
有的時候,攻擊行為的問題根源不一定是出在小孩子身上
在我們開始思考要如何對孩子們「曉以大義」之前,讓我們先一起來檢視自己孩子的成長環境,看看身為父母的我們,是否有什麼可改變之處,來幫助我們孩子的行為在潛移默化中漸漸被導正。根據 2011 年一份針對上海市學齡前兒童的攻擊行為與家庭環境的相關研究指出,在學齡前兒童中,平均有百分之 12.9
的小朋友有攻擊性行為。而其中,男生所佔的比例又略高於女生。根據分析顯示,那些父母們採取強勢、高壓的管教方式,還有父母彼此之間、父母與祖父母之間管教原則不一致的兒童,產生攻擊性行為的可能性也比較高。同時,那些晚上較難入睡的兒童也比沒有睡眠問題的兒童容易產生攻擊行為。相反的,每天看少於一小時的電視、父親年紀較為成熟,以及有規律的戶外活動時間,則是避免學齡前兒童產生攻擊行為的保護因素。根據這份研究,我們會發現,其實學齡前兒童發生的攻擊行為比例並不算低,因此身為父母的我們,的確值得多注意孩子是否有這樣類似的情況。
父母可以做些什麼來幫助孩子們減少攻擊行為?
除了確保孩子有規律及充足的戶外活動與睡眠時間、限制孩子看電視的時間長短及電視內容以外,根據美國小兒科學會的建議,提供給孩子一個穩定、有安全感的家庭生活十分重要。另外,在孩子的幼兒期與學齡前階段,給予孩子全時間的監護和充滿愛與堅定的管教態度也是關鍵之一。家庭的每位成員都需要了解自己必須成為孩子的好榜樣,而且一致認同那些為家中孩子訂下的規則,同意在孩子不遵守規則時給予一致的回應。特別是當孩子破壞了較重要的規則時,一定要當下就立即制止並有所責備,以致於孩子完全明白自己的錯在哪裡。
當然,孩子不是天生就懂得什麼是好的規矩、什麼又是不好的規矩。因此這個管教的責任就落在身為父母的我們身上,我們需要給孩子清楚的規則、明確的賞罰,並且教他們具體的衝突解決方式。管教的重點在於,鼓勵讚賞與斥責制止一樣重要。有的時候,鼓勵讚賞的「正向強化」反而比負面制止還更有效果。在孩子做得對、做得好的時候給與肯定和讚美,經過長期的努力,當孩子時常感到被鼓勵和尊重,而非被命令和羞辱時,他們就比較願意去聆聽、學習和改變。
※ 完整內容請見《天啊,為什麼我的小孩會有攻擊行為?》
更多精采內容請上《in媽咪 育兒新知》官方網站;《in媽咪》官方粉絲團。
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相關延伸閱讀】
→孩子易怒動手打人,父母如何處理?
→如何教養容易亂發脾氣、哭鬧或動手打人的孩子?
「立即訂閱in媽咪電子報,精選育兒新知隨時掌握」